读《矫正人生》笔记-14
(2022-08-25 09:54:16)
标签:
文化健康教育 |
分类: 医药 |
第五章
一、森田疗法概述
“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根治的自然疗法。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创立,取名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 1938年,森田正马教授病逝后,他的弟子将其命名为“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
森田疗法随着时代在不断继承和发展,治疗适应证已从神经症扩大到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药物依赖等,还扩大到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和生活质量中。其实,森田疗法是一门人生学问。
二、神经症与神经质症
据发生神经质的心理机制之复杂程度,把它分为普通神经质、发作性神经症、强迫观念症三种类型。
一)普通神经质
即一般人所称的「神经衰弱」,又称「心气症」。是因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引起头痛、呕吐感、失眠等主观上及心理上的症状。
二)发作性神经症
又称「焦虑神经症」。其症状为恐惧、焦虑的情绪表现于外而导致身体神经系统之失调状态,例如:心悸亢进、呼吸困难等等。
三)强迫观念症
具有心气症的本人刻意去除某一涌现在意识中的特殊观念,所引起的内心葛藤,构成强迫观念症。主要的强迫观念症有:对人恐惧(过度关心别人对于我的看法如何,而产生刻意保持良好态度的冲突情绪)、杂念恐惧(思考时,企图排除目的以外的念头,却反而越注意到杂念的存在)、其它尚有杀人恐惧、闭所恐惧、不洁恐惧等等。
森田认为治疗神经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充满爱情的、接纳的家庭气氛里实现心理治疗。实施步骤如下:
1、卧褥疗法
这个时期约有4~7天,要把病患完全隔离,除用餐、排泄外,终日躺在床上。其目的在于观察病患的精神状况,以做诊断的补助。而且保持安静可以调节身心疲劳并让患者面对精神上的苦闷与苦恼,迅速去除它,以体会森田所谓「烦闷即解脱」的心境。
2、轻度作业治疗期
此阶段也采隔离治疗。白天,尽可能整天在户外做轻微的作业;晚上在作业室作业晚工作,例如削牙签、糊纸袋等,近来则常以雕刻等创作性活动为主。作业期间,每天晚餐后要写日记,藉此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并且对此给予批评,做为心理治疗的手段。此阶段的主要目标在于让患者能面对生理上不愉快的感觉或强迫观念,开始时让病患的身心感到无聊,以促进其自动自发的活动欲望。
3、重度作业治疗期
此阶段要根据患者的身心状态给予适当的作业,例如锯木、劈柴等。此阶段的重点在培养对于作业的耐性,使其建立信心,让患者对于过去不感兴趣去做的事情,或因为预期焦虑的感情而无法去做的事情,都肯去体验。这种体验将导致患者能面对许多痛苦,克服许多困难去促进身心的自发活动,此时,心里流动性已开始恢复。
4、复杂的实际生活时期
透过阅读,促使患者察觉到纯真的心理,自己本来的个性;即帮助患者成长为不用自己的意志勉强去否定各种自然产生的情感或观念。
森田疗法不仅提供了心理治疗的一个新视野,同时也帮助一般人建立比较健全的生死态度,在极有限而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造人生的种种价值,积极肯定生命的意义。
三、理论依据
神经质与神经质症
"神经质"一词是森田正马基于对神经衰弱等神经症的本质的特殊看法而提出的。表现为患者存在某种症状,因而主观感觉到这对于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患者本人具有强烈地从症状中摆脱出来的欲望,并积极努力地克服症状的倾向。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的症状纯属主观问题,而非客观的产物。神经质症状是疑病素质和由它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因此,森田不把"神经质"作为一种疾病看待。
"神经质症"是森田正马的学生、森田疗法的另一代表人物高良武久提出来的。
高良武久认为:神经质症是神经症中的一部分,是具有神经质症状的神经症,森田疗法不可能治愈所有的神经症,只有神经质症才是森田疗法的真正适应症。
疑病素质
所谓疑病素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或称素质。森田认为精神上的倾向性有内向与外向之分。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是靠这种内向性和外向性的协调活动而形成的。如果人的精神活动出现了大的偏向,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明显的精神上的倾向性。
疑病素质即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上的倾向性。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精神活动内向,内省力强,对自己心身的活动状态及异常很敏感,被自我内省所束缚,总是担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精神活动内向,富于自我内省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如过分担心自身状况、过分的自我关注,则产生消极作用,形成疑病素质。森田疗法理论认为疑病素质是神经质症发生的基础。
生的欲望和死亡的恐怖
富于内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正常的表现,按照森田的理论,这是一种人类本性的生存欲望的表现。生存欲望的含义包括:(l)希望健康地生存;(2)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3)求知欲强、肯努力;(4)希望成为伟大的幸福的人;(5)希望向上发展等内容。
患神经质症的人都是生存欲极强的人,但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患有神经质症的。而是随着生存欲望的发展,想过超出常人的生活,但由于某种契机诱发了其疑病体验,使其精神能量不再朝向外界而是完全朝向自己的心身。
过高的生存欲望同时伴有对死亡的恐怖。这种对死亡的恐怖常与惧怕失败、害怕疾病、恐惧不安等心理活动相联系。生的欲望过于强烈,对自己或事物存有超出寻常的要求,就会因惧怕达不到自身的欲望而产生死的恐怖。此时,若有某种诱发的契机,如感觉到心脏的跳动,就可能把原来属于正常范围的生理现象误以为是病态(如心动过速)。而努力排除这种病态的结果,是对外界的关心程度开始下降,精神活动完全向内,陷入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导致神经质症状的产生。
因此可以说,过高的生存欲望同时就会伴有对死亡的恐怖,这导致了精神活动的内向性,形成疑病素质,成为神经质症产生的基础。
适应不安与精神交互作用
森田疗法认为,人在自然界中活动,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必然会存在某种不安的心理,即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这种不安的心理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出现,被称之为"适应不安"。
较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因其有较强的内省倾向,总是对自己的心身状况能否胜任所做的事情缺乏自信。较外向的人则不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希望。从年龄阶段看青春期前后最易出现适应不安。这与青春期的个体自我意识增强,自身欲望增长而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变化有关。
高良武久认为: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令人不快,但它却是我们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保护机制。例如,如果没有疼痛感,人们就可能对外伤失去警戒。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人们对这些令人讨厌的,但同时又必不可少的保护机制认为也不应当存在,企图否认这些应该有的心理现象,这必然使开始正常的心理产生反向的作用,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
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安的感觉。但具有疑病素质的人,或排斥适应不安感觉的人,对不安更加注意,由于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使其感觉和注意相互加强,更易于由不安发展成为慢性神经质症。
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这种精神活动过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如果说疑病素质对神经质症的发病具有决定作用的话,精神交互作用则可以说是对神经质症症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精神拮抗作用
如果说神经质症的发病与疑病素质有关而其症状的发展与精神交互作用有关的话,其症状给神经质症患者带来苦恼的根源,则与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有关。
森田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
精神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常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例如,恐惧时常出现的不要怕的心理;受表扬时反而涌现内疚的感情。森田认为:这种抑制性意志是我们精神领域中的自然现象。精神领域中的这种拮抗作用,如同肌肉的拮抗作用一样,都不是我们能够一
一加以随意支配的。
精神拮抗作用过强或缺乏这种拮抗作用,人人都会出现问题。而神经质症患者的各种苦恼,也是由于欲望和抑制之间拮抗作用增强引起的。例如:想要获取成功的这种生的欲望越强烈,对可能失败的死的恐怖就越强烈;拼命要加强生的欲望而排除对死的恐怖,为否定失败的可能想尽种种办法,反而使引起拮抗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相应增加,加之思想矛盾的影响,个体就会感到越来越苦恼。所谓思想矛盾是我对'但愿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和实际情况所预计的结果相反,因而发生了矛盾。
综上所述,森田疗法关于神经质症的形成机理可概括为:由于疑病素质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影响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
2、
神经质症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流程图
神经症是一种注意固着状态,是本来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因患者对人性的错误认识而引起注意,通过精神交互作用,注意固着在这些心理、生理现象上,导致了反常的苦恼等症状。可以用一个流程图表示:
有偶发事件
疑病素质(森田神经症)----------------某些正常的感觉
精神拮抗作用
神经质症状的主观性
森田认为:神经质的各种症状,在没有身心的疲劳、衰弱及其他并发症的前提下,原本就是属于主观范畴之内的、自我知觉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产物。高良武久也指出: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特别对于症状,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绪,往往作出明显失误的判断。
神经质症的患者,对生的欲望过高,对死亡的恐怖过强,因此把本来正常的现象(如别人的咳嗽、交谈),看作是不正常的表现(认为是讽刺自己或说自己的坏话)。这种主观判断没有客观事实为基础,病人却对此坚信不移,陷入不可解脱的思想矛盾之中,即是其症状的主观性表现。
神经质症状的主观性还表现在其症状缺乏客观的生理基础上。例如,性病恐怖患者坚持认为自己患了性病,虽几次验血结果都是阴性,但受其主观意识的支配,不能接受客观检验的事实。神经质症患者因其症状的存在而极度苦恼,但他却不知这种苦恼是其主观臆造出来的。苦恼的根源在于其自身。
不同神经症的形成机制
森田先生阐述三类神经症症状形成的过程。
普通神经质(含疑病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是由于精神上对某种异常感的固定,因日常生活及其症状处置上的错误,导致症状日益加重。并指出:神经衰弱的症状伴随身心疲劳或病后的恢复过程必然会消失。只有受疑病观念支配,主要精力固着于病态感觉的时候,症状才会复杂和严重起来。其疑病素质越强,症状也越易严重起来。即使疲劳恢复或病后身体康复,有的人自觉症状永远也不会消失。
发作性神经质(惊恐发作、慢性焦虑症),其发作的实质是一种恐怖感受,恐怖乃是对自己将要发生灾害的预想,或预感到危险即降身时产生的感受。发生在主观上的恐怖感受,客观上也可能会相应地出现心悸加剧、头脑发胀、血脉上涌、手足变冷等躯体现象。主观的感觉和客观的躯体现象是同一现象的表与里。人如果忽然看到心脏病发作时,都会产生极大的恐怖感受,怕自己也会那样,以后偶尔感到心脏搏动,便会和以前见过的情景联系起来。如果患者对其前后的精神过程认识不清,立即就会受到一种恐怖的控制;必然引起心悸加剧,从而使注意集中于此,便越发不安,产生精神交互作用,导致心悸加剧,成为心脏神经症。
强迫观念症(强迫症、恐怖症)是患者把某一机会得到的感觉或感想,疑病地看作是病态的异常,由对它既无感知又不加思考的抗拒心理引起精神上的冲突。如一位害怕看到自己鼻子尖而感到苦恼的学生,正是因为他把一般人常有的感觉专门看成病态而形成强迫观念。因此强迫观念是一般人同样会时常浮现的观念,但正常人处在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立即就会忘掉,或根本没有进入意识,便又要去迎接下面新出现的刺激。所以对它没有悬念在心的余暇。而患者因疑病素质、思想矛盾,导致精神上的冲突,反而加剧了某种感觉,形成强迫观念。他还指出,强迫行为不象强迫观念那样,大都不伴随精神冲突的痛苦,认为不是神经质的表现且难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