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微博观1——论“关注”与“粉丝”的关系
(2011-05-30 18:56:34)
标签:
转载 |
概要:本文对作为微博关系的“关注”与“粉丝”之间相辅相成又分工不同的关系作简要的定性论述,下一篇文章将对微博内容即微博文进行定性论述。本文中鄙人也给出了管理关注与粉丝的相关建议,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可以说是读顺风老师博客的启示,核心思想俱出于此。致谢并欢迎访问:http://blog.sina.com.cn/bokeshunfeng。
微博是有生命的,就好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具有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的生命周期。
微博的最基本细胞有两个:一是“关系”:包括关注、粉丝;二是“内容”:包括用户发表的原创、转发、评论等形形色色的微博文。由这两个细胞分裂分化为微群、话题、活动、应用等终而形成“全息微博”生命体。
“关系”这个细胞由“关注”和“粉丝”组成,关注是“关系”中的上线,粉丝则是下线。在“关注”中随时、随地获取到随机的新讯息,又由“粉丝”不断的传播你的讯息(此处所谓的讯息,也就是微博另一个基本细胞——“内容”,下回论述),这就是微博最基本的面目。
同属于“关系”范畴的关注与粉丝,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关系。关注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粉丝是传播知识的不竭动力。假想,若一个人的微博关注为零,粉丝却有数百万,那么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布消息的机器,就好比我们的新闻联播,每天晚上7点强行霸占我们的屏幕,完全不考虑听众的感受,后果就是看新闻联播的人越来越少。同样,这样只发布信息、不积极汲取知识的微博,粉丝终将由几百万变为几百甚至更少。实际上,关注为零的微博就是个空屏幕,首页没有任何内容显示。另外一种情况,若一个人的微博关注为2000(目前微博运营商限制了关注量,一方面是服务器负荷,另一方面无关注上限无任何必要),粉丝为零,那么他在微博的世界里就是行尸走肉。虽然他能汲取到知识,也可能抒发自己的思考,但是失去了分享、互动的精彩,那他虽活着,实则已经死亡。
另一方面,关注与粉丝又有着天生的分工不同的区别。我把微博作为生命体对待,请允许我再引入一组生物学概念——关注应看作生产者,而粉丝应看作消费着。简单的来说,你关注一个人,那是因为你喜欢他发布(原创、转载、评论等)的微博文,这些微博文,其实是他生产的产品,而你因为喜欢故消费着他们的产品。同时,你又作为一个生产者,发布微博文,你的粉丝又消费着你的产品。所以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区别即是关注与粉丝的区别。
一言概之,关注与粉丝相辅相成又分工不同。他们随着每个人的微博的成长而成长。
但对于不同的用户类型(用户类型也是微博极为重要的一个指标,以后文章继续论述。),关注与粉丝的关系会有不同侧重,其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娱乐界明星、社会知名人士这两类用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故粉丝基数大,关注数相对少。企业用户的微博一般具有营销、宣传的特殊使命,故一般也会想方设法增粉。以上三类用户,粉丝的重要性就相对大于关注。
另外一类就是普通用户,即影响力不大的工薪阶级、学生、自由职业者等。对于他们而言,关注的重要性就要比粉丝大的多,关注是他们微博的最大价值。这一类用户的微博普遍呈现出关注数大、粉丝数小的特点,当然,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努力经营,粉丝会越来越多。这是正常规律和良好现象。微博关系的建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比我们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结识下一些人,随着年纪的成长逐渐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关系。所以每个微博用户都应该正确对待关注与粉丝的关系,用独立的思考和真诚的情怀去建立健康的、有价值的微博关系。
在具体建立微博关系中,最基本的步骤大同小异。根据个人喜好和微博的定位(这其实就是你的人格在微博中的体现)首先关注一批人,通过阅读、评论、转发、收藏他们的博文简单的参与微博。随着参与的深入,关注和粉丝都会不断增加,这时管理、经营不断成长的关系就变得尤其重要。
对于关注的管理又是重中之重,经营好2000个关注,使他们发挥最大的价值,你的生活将彻底改变。目前国内的微博尚属初级阶段,无法实现自动智能管理功能。这个阶段就只能手动的、不辞辛苦的进行重要的两项工作。第一项,清除不合适的关注对象。所谓不合适,主要有长期“休眠”的用户、所发布内容和你毫无干系自己也不感兴趣的等。经常反复进行此工作,可以使关注列表的人对你都是有价值的“活”人。第二项,合理运用分组功能。尽量将关注对象合理的分配到你设置的组别中去。可能许多用户都有一个困扰,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微博更新的速度远快于我们的接受、阅读速度,致使我们错过了许多精彩的内容。 合理的运用分组功能,能很大程度避免“金子”的流失,更能提高我们参与微博的效率。另外,关注对象宁缺毋滥。
而对于粉丝的管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就不用花太多精力,尽可能的互动就行了。虽然粉丝多多益善,但要记住,粉丝多的价值未必超过合理匹配的粉丝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