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随感杂记——传播的视野(32)
文/顺风
——当老师站在讲台之上,他们忘记了其实最应该受教育的恰恰是他们自己;
——教育的功能必须从“移动”知识转变到“组织”和“探索”知识方面来;
——“学习”本就应该是多元化的范畴,但传统的教育体系却强加之以“一元化”的枷锁;
——未来只有“学习”,不再会有“教育”;
——整个互联网正向既有的传统教育“压”过来,但是韧性的抵抗持续至今,这只会导致一种戏剧化的、突如其来的教育的“终结”;
——电脑的“百科全书”属性使得电脑时代的学习也具有了“百科全书”的综合性;
——“一词多义”并不表明语言的效率,相反这反映了语言的粗糙缺陷,在数字化的传播世界里可用作语言材料的比特数却无穷无尽,既不受到字母数的限制,更不须考虑人脑的传统习惯;
——“英语”和“汉语”相比,各自都有无法如在对方领域中那样实现的构词、语法等方面的语言习惯,但总体而言汉语因为不存在26个字母的限制日占有更加“瘦身”的“体积”优势,这使得“汉语”更加精确和慷慨;
——现在电脑正在“维护”传统的同时默默地“摧毁”着传统;
——“开关”对“电脑”和“电视”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暂停”,后者则是一次“结束”;
——电脑可以给我们带来“延时”与“即时”的感知,电视却只能提供“即时”的激情;
——“电脑”可以帮我们以“重复”的方式找到感觉一直到厌倦和疲劳为止,而电视却是典型的“一次性消费”,从来不给我们以检验自身的体验耐性的机会;
——程序员在为电脑编程时的感觉应该类似于上帝;
——“编程”这项工作最终会发展成为一场社会运动,“编程运动”会帮助人类找到上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