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随感杂记——传播的视野(19)
文/顺风
——在传统平面媒介中的读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是随着编辑的地位越来越削弱而同时发生的;
——报纸版面的结构、窗口、配图、色彩搭配等等,这一切都相似于启蒙时期之前的写作手稿的风格,往往透露出一股股中世纪宗教强权的气息;
——编辑呆板地坐在办公桌前忙碌,大多相信自己是某一类知识分子,其实他们只不过扮演着某种无足轻重的泥瓦匠的角色,等待着被轰隆隆开来的互联网淹没;
——其实报纸并非为所谓“新闻原则”所左右,而是彻底地采取了无原则的新闻作风;
——如果“回忆”过去不是“错乱”,那么“憧憬”未来更不应该被视为“错乱”;
——我们已经丧失了透过文字感知“风景”的能力,这不能怪文字,只有怪我们与“风景”之间业已产生的对立情绪;
——把“感知”寄希望于报纸,还不如恢复我们自身的“感知”的本能;
——报纸提供了大量和读者生活毫无关系、远之又远的事件,但这样却让他们忘记现实的生活,并且转移了对报纸可能产生的不满;
——采访的记者拿反了话筒,这再次提示我们每个人的表现欲是相当的和平等的,并且由此会形成潜意识里的反抗或嫉妒;
——历史中的每个职业、角色都无非是一种过渡的桥梁,“承前启后”才是一切事物的真谛;
——报纸通过自己的方式强调人类的一致性,更多的是通过暴露其丑陋面而不是宣扬美好;
——人类对“丑恶”总是既“怕”又“爱”,正如人类对“美好”总是既“迎”又“拒”;
——传统传播机制总是制造出新传播机制所认为的“垃圾”,而“过去”和“现在”的无数存在都将在“未来”同样成为“垃圾”;
——人类继承“垃圾”的本领总是超级大,这阻碍了新的“垃圾”的产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