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随感杂记——传播的视野(10)
文/顺风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人与人之间填充进全新的“社会的资讯血液”,这让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更加丰满、协调、生动,促进个人与外部环境的融合,造就一种全息的传播;
——人类在未来可能遭遇真正的竞争可能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空间的更高级的物种竞争,那时最需要的恰恰是人类的团结意识;
——解决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不可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城市化”,还须充分考虑“后现代化”进程的严峻压力,农村的教育提升、技术普及等工作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迫在眉睫,但问题是这却似乎没有形成应有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
——环境的实质性变化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目标,甚至与以前完全相反,比如假设地球的引力平衡出现了危机,那么“抗拒”引力将不再是问题,新的问题是如何“留住”引力;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权力将主要表现为各种标准制订过程后形成的平衡,并不可避免地被让渡到新的渠道、协会、自动化系统手中;
——如果说传统的人类掌权者通过制度下的组织模式行使权力,那么未来的人类掌权者需要通过技术性的程序选择权来控制社会进程,那时如果还有“民主”这个词的话,则主要指对于“程序原则指令”的大众分散控制结构,那才是未来政治生活的关键主题;
——人类抛弃“肉体”拥抱“灵魂”的进化,这将是一个痛苦、渐进、充满风险的过程,但原始互联网的出现已经开启了这一进程;
——想象未来的社会系统,这需要同时考虑到社会、技术、人类进化、文化教育、沟通联系、组织控制等多方面因素,并须兼顾风险和机遇的不同方面;
——如果说“媒介”本质上是人类器官、躯体、胜利功能的延伸,那这等于在说“极端的媒介”本质上是人类的超级延伸,延伸到直至无穷的远处,远远超出地球,哪怕那要经过亿万年;
——“媒介”是促进人类臻于“天人合一”的武器;
——在“媒介”高度发育后,人类需要保持“独立”,但不应企图“控制”;
——“媒介”本来是人类的“奴仆”、“工具”,现在却逐步成长为人类的“朋友”,我们得努力适应,同时防止“媒介”成为人类的“主人”、“竞争者”;
——如果说听任“媒介”从技术进步中无止境地受益进而高度发育的后果可能是“伤害”人类,那也不是“媒介”本身的错,那也不过是人类通过“媒介”实施了自我“伤害”;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电子时代的新媒介,那可以想这样一个问题:对“电脑”、“互联网”而言,“眼睛”、“耳朵”、“鼻子”的实际意义是否仍然有着对“人”那样大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