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风:“网络阅读”体现的四大新传播本质

(2008-07-15 14:49:32)
标签:

it

分类: 网络IT随笔

顺风:“网络阅读”体现的四大新传播本质

文/顺风

    阅读机制往往仅仅被理解为读者与作者或者媒体之间的一种知识和信息界面,现在,随着互联网2.0的发育,阅读机制正在体现一些新的本质,这些本质本来隐藏于“阅读”行为的背后,现在正以“网络阅读”的新面目浮现到人类活动的前台。

    首先,“网络阅读”的交互性让读者和作者之间发生更加强烈的相互作用,这使得读者和作者之间所传递的对象得以从“信息、知识、内容”向直接的“社会关系”扩散。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阅读行为主要通过纸质媒介完成,不仅传播的内容远不如多媒体那样丰富多采,更关键的是在作者、读者之间无法形成对于各自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络的交换、互动、传递。而“网络阅读”则通过两种途径改变了传播的现状:一是传播方式和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多媒体化,二是传播媒介的网络化、联系化、全息化。这使得读者、作者之间在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互迅速上升为社会化的关系和资源交互,进而开发出“阅读机制”的强大的社会本质。

    其次,“网络阅读”修改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方式、交互界面、联系结构,进而调整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相对性和身份性。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不再象传统传播环境中那样,主要体现为相对静止、单向作用、简单结构,而逐步显现出动态、双向、多元的特征。阅读行为成为人生之间的碰撞,成为不同的社会化网络之间的交集,成为平等而均衡的“相互阅读”。比如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全民写作文化下,在大量的“作者”与“读者”的综合体之间展开,在某个领域的作者可能在另外一些领域成为自己的读者的读者,专业的“作者”改变逐步被开放的作者概念所替代,弱势的“读者”概念被强势的“读者”概念内所替代。这也表明,阅读行为本身就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和动态变化,阅读的社会化属性在全息的知识和信息机制下被空前加强了。

    第三、“网络阅读”调整了“媒体”在传播机制中的作用、运作方式和组织功能。在“网络阅读”环境下,随着大量自媒体的兴起传统概念意义上的“媒体”既呈现出载体形态上的多媒体化,还呈现出组织管理方式上的自组织化,在读者、作者之间正在逐步消除一种扎性的区隔,正在形成一种由读者、作者自我驱动的传播机制——也许可以说狭义的“媒体”正走向消亡,而广义的媒体正在壮大。或者说,媒体反映的社会关系摆脱了狭义的“专业化”束缚——社会即媒体、人即媒体、知识信息即媒体的壮观景观即将全面发生、无处不在。

    第四、“网络阅读”将直接创造价值。与传统商业传播市场的付费交换内容机制大相径庭的是,“网络阅读”所代表的新传播价值源于其与“目的、状态和任务”紧密联系,源于在直接的“阅读”中迅速形成协作、分享、交互、交换的价值。如果说阅读传统的报纸等平面媒体让读者获得了知识和信息,进而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形式的价值,那么阅读具有社会性的网络媒体内容则让读者、作者直接结合成团队、合作方、交易伙伴、朋友,让人与人之间迅速互补和凝聚。所以,“网络阅读”从根本上将“沟通交流”与“组织协同”整而为一,结合出面向“社会关系”的全新社会化结构。

    综合而言,“网络阅读”反映了无处不在、正在深入演绎的社会化洪流,无论是读者、作者的社会化,还是媒体的社会化,都从本质上验证了“人”的社会化,验证了人、媒体、社会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