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风:“二八”现象·企业角色·“长尾”理论

(2007-08-05 21:10:30)
标签:

产经/公司

分类: 宏观经济
 

顺风:“二八”现象·企业角色·“长尾”理论

文/顺风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同时充当“社会角色”、“人力角色”和“市场组织角色”,这分别诠释了企业作为社会生活的细胞载体、个人生活的细胞载体、市场运动的细胞载体的三大作用,在“二八”经济中的企业角色并不平衡,“市场组织角色”相对于“社会角色”、“人力角色”呈现压倒优势,企业不仅直接面向市场,而且不知不觉间在利润和绩效压力下“只”面向市场——这甚至成为传统经济伦理方面的一种经典口号,这正类似于一种所谓“面向市场意味着永远正确”的论点。

企业对市场的绝对性的融合忽略了另外两个方面的角色,那就是企业如何让社会更加和谐,如何让个人更加幸福,这两个目标在传统的“二八”经济之中往往必须无条件的让步于企业的市场目标——赢利,个人的诉求和社会的利益遭遇赢利目标时可以被搁置、暂缓、忽视甚至放弃。

在近三、四十年中,微电子技术的大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将电子信息产业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机制从“硬件发展周期”向“软件、内容和文化发展周期”过渡的关键期,如果说从1971年英特尔推出4004微处理器到1998年推出PentiumⅢ处理器的近30年代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从1969年第一个电脑网络“奥普网络”(ARPANET)在美国诞生到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碎的30年则可以代表知识社会的一系列制度、文化和内容等软件建设的黄金时期,两者共同构成了知识和信息革命的第一个黄金30年。

知识和信息革命在近30年的大爆发杂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同时发生,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性特征是,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硬件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以网络内容、在线服务、用户积累、以及互联网技术、标准、协议、平台开发等为代表的“非硬件经济”的比重持续上升,这既是因为互联网技术体系发育之初的历史规律性所决定——在硬件建设之后必然是“人”的进驻,也因为就互联网系统的常态而言——“人”的作用和地位必须上升并且“人”将成为互联网和一切经济的主导枢纽——这一规律将随着互联网的越加发展而越加得到强化。

以上关于“偏硬”经济和“偏软”经济的相对关系的变迁趋势提示企业应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人力角色”,事实表明,“以人为本”等口号在企业越来越普及,让员工“快乐工作”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他们率先强化了自身的“人力角色”——虽然这还很不彻底甚至经常误入形式主义的歧途;但是,企业是否有责任、是否有能力“让社会更快乐”、“让人类更快乐”,这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仍然是个虚无的命题——他们无法在观念和行动上将自我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也无法从“社会、市场和未来”之中直接攫取巨大的收益——企业的“社会化”确实不是以“企业家应具备社会责任”、“资本家和企业要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或者“企业必须尊重社会公共利益”、“企业行为受到尊色法律和道德的运输”等话语就可以简单描述,企业的“社会化”——强化企业“社会角色”——需要让企业从主观和客观上全面开展与“社会、市场和未来”的对话,要求企业更多的思考和促进“如何让社会、让人类更快乐”。

一些“长尾”巨头遥遥领先,已迈进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比如Google正成长为社会性的搜索巨人——帮助全人类改善知识管理,Ebay和Rhapsody、Alibris们则在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某个侧面编织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之网,他们的行为都呈现出与社会融合的趋势——无论这是否会造成社会性的权力风险,无论他们是否最终主动的进入“社会化”,“长尾”成功者正在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这是铁的事实。

企业的“社会角色”应演变为社会的效率运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功能主体,企业的“人力角色”应演变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体化背景下的为更多“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功能主体;企业的“经济组织角色”应演变为更科学配置资源和市场服务的信息和知识主体。其中,企业对“人力角色”的强化是实现其“社会角色”的前提,但这做得并不理想——作为一种形式主义表现的任何“以人为本”的高调口号,在涉及“人类角色”的利益兑现面前,都立刻会暴露出虚无的一面,企业真正做到对“人”的尊重,现在已经不是通过发些福利、调整作息时间、定期联欢旅游、改善工作环境、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等等岁能够完成的任务,一切改进必须归于利益分配的制度化变革,企业应让所有员工平等的拥有“人”的待遇,并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这确实是异常艰难的世纪任务,这一任务足以成为在整个二十一世纪所有企业所努力争取的目标。

“企业应让所有员工平等的拥有“人”的待遇,以及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准确的理解这一任务的内涵,首先必须认识“企业员工”这一概念的变化:一是其被雇佣身份与持股者身份的趋于融合——或者说资本和私有产权地位的下降,这代表了传统的公司制和私有产权体现的制度安排方面的自我变革;二是其生产者与消费者身份的趋于融合——融合成为无差别的“知识者”——同时具备生产供应和消费两个角度上的独立意志的“知识者”身份。

普遍义务教育、普遍的知识化、互联网和电子信息运用的大发展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学习力,企业员工“自身的进步”和“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正在同步发生,就企业对员工的关系而言,从“人对人的治理”到“制度化与人结合的管理”,进而发展到到面向未来的“互动”,越来越突出对于员工的尊重、激励、平等化等意识,这确实遵循了企业强化“人类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趋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