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二八”现象·无差别管理·“长尾”理论
文/顺风
在“二八”现象中,管理是所有组织面对的一项有形而封闭的系统任务,目的明确、职责明确、边界明确、方向明确、后果明确。。。。。。一系列明确性构成了传统管理的明确性,“模糊”、“或者”、“也许”、“大概”等摸棱两可的话语在传统管理的话语体系中并没有市场;但进入“长尾”经济之中考察管理,就可以发现,无论是网上的书店、唱片以及其他杂货供应网站,还是网下的沃尔玛卖场,销售的品种、流程、效果、赢利以及管理层、销售人员、顾客等方面的经济元素都正在进入一个无法确定、难以捉摸的时代,企业活动受到社会活动的强烈影响,因为知识和信息机制的发育而导致企业与社会同时进入了空前的“流动性”之中,这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带来了直接的冲击。
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组织是否需要管理?从亨利·福特认为的“不需要专业的职业化管理”到斯隆认为的“需要专业的职业化管理”,到现在随着知识时代到来而必须思考的向“不需要专业的职业化管理”的回归,后者——作为一种“无差别管理”——象征着人类进步的螺旋周期律所体现的对变化中的实践的反思,并且由几个问题共同构成:是否需要专业化管理?是否需要职业化管理?是否需要管理?是否需要人人参与的自我管理?等等。
专业化管理曾经在整个二十世纪为现代化大生产和规模经济带来巨大的价值,但在知识经济诞生不久的今天,却正呈现出对经济体越来越强烈的伤害,因为专业管理正在制造不同领域、门类和市场之间的人为壁垒,同时也在强化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壁垒,专业管理在强调技能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强调不同经济部门、领域和门类之间的边界,这误导着经济人士过度的关注经济中的差异性,却无形中忽视了经济与社会以及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同质性、联系性,而后者正是知识和信息机制的完善所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方向——未来要求人们更多的关注经济的本质(或者说经济的社会性),而不要仅仅沉浸在二十世纪的利润深化之中不能自拔。
传统的职业化管理对经济体的伤害接近于专业化管理,对身份、角色的过度强调使人们混淆了经济生活中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界限,在组织中拥有权力几乎等同于在社会中又有权力,这反映了传统的“二八”经济作为“权力经济”的一面,也反映了职业化的“权力化”本质;而知识经济是“非权力经济”,长尾经济不允许以“职业化”的等级观念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也不允许以“职业化”为理由放大不同经济领域、门类之间的管理鸿沟——因为这种“权力管理”会导致不同经济部门和领域变得更加自私、孤立、相互封闭而缺乏联系。
企业社团等各类组织的“社会化”,包括组织与社会活动更紧密的融合、协调对话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壮阔的一大社会景观,“专业管理”和“职业管理”的没落并不是因为管理的衰败,恰恰相反是因为管理在社会和历史中的地位上升所致——只是“管理”必须以一种“非权力管理”的全新面目出现。
“企业”不再仅仅因为形式上的“小而全的小社会”特征而与社会更接近、更结合,企业因为在“灵魂责任”和“权力意识”方面与社会的真谛更为“神似”,而在根本上变得与“市场、社会和未来”更为接近,这给管理带来的变化就是“社会管理”学的出现——一种面向“社会、市场和未来”的对组织中的个人精神世界的非权力管理。
“社会管理学”几乎让“管理”虚无化,因为这是一个更加侧重于“精神管理”、“责任管理”和“灵魂管理”的范畴,正如一般的“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主观的人的意志”,企业组织的“社会管理学”在社会化属性方面也同样体现出对人的精神、品质、责任感、道德感、自我意识等主观世界的关注——在精神世界的权力往往是宗教而不是传统的管理,所以“社会管理学”使得管理从物质领域转移到精神领域,从依靠权力手段转变为依靠道德手段,从“专业的职业化管理”转变为“非专业的、非职业化的对社会的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企业或非企业组织的“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管理”,是无差异的面向“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