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二八”现象·消除管理壁垒·“长尾”理论
文/顺风
亚玛逊网上书店的书籍、影碟、唱片囊括了几乎所有相关的生产供应商,他正在成长为一种社会性的管理力量,从信息渠道的第三方立场来均衡主流与非主流两种消费关系;Ebay的全球性虚拟“大杂货铺”中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品牌和不重要的品牌,而且正在发育出一种来自用户的评价系统,这将对大众传播原有的消费话语设置带来冲击;沃尔玛决定在其所有网点的店面放置书籍、唱片甚至可乐快餐销售点,这提示商业的、消费的壁垒正在消解,信息加速了商业行为、商业利益的融合;现在,自由职业人士可以在网络上形成独立的自媒体力量,他们的评论甚至影响到某些企业整个品牌的兴衰。。。。。。
上述“长尾”现象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经济趋势,那就是经济行为越来越上升为社会行为,经济现象越来越重合于社会现象,经济规律越来越与社会规律保持一致,与此相对于,管理在经济、政治、社会公共事务、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特殊性也必须打破,表面似乎已经门类齐全的管理学也将进入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历史阶段,尤其要研究那些在经济领域率先发生的经济行为社会化的事实。
“管理学”最高的发展水平是成为“社会学”,成为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现在我们在定义某个组织的管理时,总会因为“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学校”等不同的组织类别而在其间加上各种壁垒——这确实遵循了现代理性科学体系的专业化分工的倾向,可并不能真正适应未来的需要。强化不同领域的管理学的专业技能色彩,也就是在强化不同领域之间的管理壁垒,同时也是在强化管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壁垒——这违反了“长尾”现象所反映的经济社会化的重要趋势。
决定“管理学”能否实现下一个跨越的核心因素恰恰在于“消除管理壁垒”,因为管理本就是为人类促成“更正确的关系和行为”,就普遍的关系而言,对不同人群关系抽象而形成某种特殊性的“关系管理”,并不是“管理”的终极答案,那甚至连答案都不能算。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人”和“利益”的模糊不清的混合体中回归于“人”本身,这需要同时强调“人”的两大角色:“经济人”和“社会人”。
“经济人”在“二八”经济中得到了强调,人的行为总和特定专业组织的封闭利益相联,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和监督、评估,但这也导致了在传统的管理学、经济学范畴中“人”的“社会人”角色被淡化,而组织、经济行为、组织利益和绩效的社会层面的事实、要求和规律被忽视和遗弃——即使在管理者们鼓吹“社会责任”的近数十年中,真正的“社会人”与“经济人”的融合实践也并没有发生。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一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方面传统组织在“长尾”经济中必须重视“头部”与“尾部”更加均衡的趋势,重新界定主流与非主流的预期,尽可能的增强自身的社会第三方视野——也就是说任何经济组织必须站在社会利益、市场利益和未来利益的角度上寻求自身的变化和规划自身的发展,这会成为组织演变的主要趋势,相应的必然会影响到组织内部的“经济人”角色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在即时组织、社会性组织充分发育的情况下,个体的“经济人”也完全有可能脱离组织而独立的生存——也就是说“经济人”可以在现代知识和信息机制的支持下直接融入社会,从
社会趋势中寻找自身的发展之根,在这时组织对部分“经济人”而言不再象以前那么重要,就业也不再象传统认识那样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企业组织或其他组织——确实,任何职业在根本上都是由社会而不是某个组织所提供的,与其说“老板”养活了员工,还不如说社会养活了“社会人”。
错综复杂、门类齐全的现代“管理学”,充其量只不过是更接近终极答案的某几道算式——终极答案在于:“管理学”就是“社会学”。“管理学”的诞生受到二战后西方现代工业进入大发展阶段后被激活的“知识”渴求的心理影响,“管理学”实际就是被“教育学”——“知识”所引发的。“知识”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我们想想它将如何影响“管理学”吧——知识改变了传统工业从而催生了“管理学”,现在“知识”本身更紧密地与生产、流通结合,这将给“管理学”带来什么呢?答案是,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管理学”的社会化,要求“管理学”向直接的“社会管理学”和“知识管理学”的方向加紧融合步伐,这将带来一场打破专业领域和门类壁垒的“管理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