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3.23休息日早餐 & 《文化菜色》

(2014-03-23 18:10:06)
标签:

廖鱼杉

美食

摄影

休息日早餐

阅读

分类: 周末厨房
2014.3.23休息日早餐 <wbr>& <wbr>《文化菜色》

照片是今天我的早餐:蒸杂粮、泡粑、百合煮梨汤、麦片粥、银耳核桃豆浆、豆腐干、水果 
~~~~~~~~~~~~~~~~~~~~~~~~~~~~~~~~~~~~~~~~~~~~~~~~~

胡晴肪《文化菜色》

我坐在新加坡的一家法国餐厅里;两天后,又坐进另一家伦敦的印度餐厅。一个星期后,我来到巴黎的一间饭馆,看了菜单,才知道他们供应泰国菜。

所以,一天下午,当我在香港中环的一处咖啡店,目睹了一位妇人点了一杯热咖啡和一盘又脆又香的中式炸豆腐,旁边摆一小碟红艳艳的辣椒蘸酱,当作她的下午茶,我明了,自己一点也不应该大惊小怪。

当工业革命开始建造第一条铁路的时候,信息开始流窜,区域开始互相模仿,人类开始移动,界限开始模糊;飞机紧跟着增快了移动的流通速度,加杂了族群的混合;而电话电报让整个世界零时差地活在一起。

网络,给了最后的临门一脚。

我们终于来到一个时代:肤色不再能够指涉国籍,语言不足以涵盖区域,服装无以表达任何身份。

食物,成为最后一种辨识文化的方法。

你没办法指着一个有黑肤色的人类,宣称他或她是象牙海岸人,你却可以指着柠檬鱼,肯定是一道泰国菜,不用担忧有人会在你的电子邮箱塞满抗议信件。

每一个号称国际大都会的城市,都必须提供一连串不同文化的餐厅名单,泰国菜、巴西烤肉、法式烹调、印度口味、中华料理、日本风……,以证明自己的确是个大熔炉,证明自己拥有丰富“文化”。你居住的城市多“国际化”,端看你有多少食物选择;你对异质文化的容忍程度有多宽,端赖你对陌生食物的接受态度。

“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炸豆腐当然可以和着热咖啡下肚。”我朋友说。没问题。我收起我愚蠢的表情。

在这个逐渐人工化、幻象化、电子化的超现实环境里,几乎全部有机物或无机物都可以复制,移植,概念化。食物依旧牢牢连接着原始的物质环境,成为唯一真实的现实。

与物质环境紧紧相连接的脐带,让食物成为少数仍拥有地区限制的东西。你可以在美国纽约生产制造跟印度加尔各答一模一样的建筑物或瓷器或钉书机,可是你就是无法种植一模一样的香料;即使你从印度进口或移植,你还是无法判断在那种天气下一个印度厨师究竟会洒下多少香料,去刺激你的味蕾,让你开怀大吃。你只能模拟,只能猜测。同理,你能在台北做出全世界最好吃的日本寿司,却不见得是最道地的口味。

因为,最道地,不一定是最好吃。

透过电子图像语言,你已经可以和你自己的otabenga*直接做朋友,往旧金山观赏大桥的落日,到米兰名店购买一条裤子,不必使用你的身体也能经历一切。但是,要吃一只北京糖葫芦,活在电子世界的人们依然要返回物质世界,使用自己那碳水化合物做成的肉身,亲身咬下一口。

我们的身体就是文化的记忆。我们就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今后,厨师不叫厨师了。请称他们为“文化工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