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徽州散文——名堂室记

标签:
徽州文化旅游朱熹 |
分类: 徽林漫步 |
朱熹
紫阳山在徽州城(1)南五里,尝有隠君子居焉,今其上有老子祠。先君子(1)故家婺源,少而学于郡学(2),因往游而乐之。既来闽中,思之独不置,故甞以“紫阳书堂”者,刻其印章。葢其意未甞一日而忘归也。
既而,卒不能归。将没,始命其孤熹(3)来居漳溪之上,今三十年矣。贫病茍活,既不能反其乡,又不能大其阖闾(4)以奉先祀,然不敢忘先君子之志,敬以印章所刻,榜其所居之听事(5)。庶几所谓“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6)者,后世犹有考焉。
先君又毎自病其卞急(7)害道,尉尤溪时,甞取古人佩韦(8)之义,榜其厅事东偏之室曰“韦斋”,以燕处(9)而读书焉。延平罗公先生仲素(10)实记之,而沙阳曹君令徳又为之铭。官署中更盗火,无复遗迹。近岁,熹之友石君子重(11)知县事,始复榜焉。且刻记铭于石,以示后来。熹惟先君子之志,不可以不传于家,而熹之躁迫滋甚,尤不可以忘先人之戒,则又取而揭之于寝,以自鞭策,且示子孙。盖厅事、寝堂,家之正处,今皆以先君子之命命之。
呜呼,熹岂敢不夙兴夜寝,陟降在兹,无或不虔以忝(12)先训。晦庵者,燕居之所也。
熹生十有四年,而先君子弃诸孤,遗命来学于藉溪胡公先生,草堂、屛山二刘先生(13)。三先生饮食教诲之皆无不至,而屏山独尝字而祝之曰:“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后事延平李公先生(14),先生所以教熹者,盖不异乎三先生之说,而其所谓晦者,则犹屏山之志也。熹惟不能践修(15)服行,是以颠沛,今乃以是名堂,以示不敢忘诸先生之教,且志吾晦。而自今以始,请得复从事于斯焉。
堂旁两夹室,暇日黙坐,读书其间,名其左曰“敬斋”,右曰“义斋”。盖熹尝读《易》,而得其两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而未知其所以用力之方也。及读《中庸》,见其所论修道之教,而必以戒慎恐惧(16)为始,然后得夫所以持敬之本。又读《大学》,见其所论明徳之序,而必以格物致知(17)为先,然后得夫所以明义之端。既而观夫二者之功,一动一静,交相为用,又有合乎周子太极之论(18),然后又知天下之理,幽明巨细,远近浅深,无不贯乎一者。乐而玩之,固足以终吾身而不厌,又何暇夫外慕哉!
因以“敬”“义”云者,名吾二斋,且历叙所以名乎堂室之意,以见熹之所以受命于父师与其区区讲学之所。逮闻者如此,书之屋壁,出入观省,以自诏云。
注释:
1、徽州城:宋徽宗改新安为徽州后,其府治设于歙县,一直延续至明清乃至民国初年。故这里徽州城即为歙县城。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朱熹父朱松(1097~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生于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卒于建州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宋重和元年戊戌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2、郡学:即府学,这里指徽州歙县的紫阳书院。
3、孤熹: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这里是朱熹的自称,表示对先父母的敬重。
4、阖闾:房屋、住宅。
5、听事:大厅,亦称“厅事”。榜,张贴。
6、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引自《礼记.檀弓上》:“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比喻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怀念。
7、卞急:形容人急躁的样子。《左传.定公三年》:“庄公卞急而好洁。”
8、佩韦:韦皮性柔韧,性急者佩之以自警。今引申为乐闻规劝。
9、燕处:退朝而处,闲居。《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与后“燕居”相同。
10、罗公先生仲素:罗仲素,宋代儒家,豫章人,人称“豫章先生”。
11、石君子重:石墪(1128~1182年),字子重,号克斋,台州临海人,原籍新昌。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三年后授郴州桂阳主簿。后调泉州同安任县丞,时朱熹任同安主簿,两人结识。继而先后知武进、尤溪县,将作监主簿、改太常主簿。
12、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13、藉溪胡公先生,草堂、屛山二刘先生:指藉溪人胡原仲、白水人刘致中、屏山人刘彦冲。
14、延平李公先生:李侗(1039~1163年),南宋学者,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现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学者称延平先生,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为“延平四贤”,又尊称“闽学四贤”。
15、践修:履行和修治。《左传·文公元年》:“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
16、戒慎恐惧:出自《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指的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戒慎,警惕而审慎。
17、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这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18、周子太极之论:周子,即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太极之论,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这是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附文】
武夷山五夫镇朱熹故里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
朱熹曾在兴贤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朱子巷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朱熹定居五夫镇近50年,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
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紫阳楼,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紫阳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的紫阳之意。
紫阳楼的构筑格式庄重典雅,青砖素瓦,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志,将寝室命名“韦斋”,是以父号取名,将书房命名“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室”,亦是表示不忘故土,将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山为居室之称。这匾还是朱熹老师刘子翚的亲笔所书。朱熹亲自撰写了《名堂室记》,以示“不敢忘先君之志”。
走进紫阳楼,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息。仿佛朱子捋须撩衫穿过历史的时空向我们走来,发出谁解我心的提问。这样的文化氛围,恐怕走遍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