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徽林漫步 |
凡到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旅游,导游肯定会向你介绍一位清乾隆年间西递村首富、相传拥有“三十六典、七条半街”、号称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徽商,他就是胡学梓。胡学梓,字贯三,黟县西递村人,他生活在清乾隆年间,村人习惯称他胡贯三。二百多年来,西递村有关胡贯三的故事挺多,特别是他与歙县雄村号称“宰相两朝有,代君三月无”、历事三朝的曹振镛结成儿女亲家一事流传颇广。又由于这门亲事,而派生出的“胡贯三修建‘走马楼’接亲家”、“新科状元胡元熙”、“胡贯三购买休宁山场修府治河西大桥”等故事更是叫人津津乐道。
有关胡、曹两家交好的故事是这样流传的的:“胡贯三经商小有起色时,了解到歙县雄村曹文埴乃饱学之士,他便通过关系结交曹文埴,其时曹文埴因家道中落,困守穷庐,胡贯三与其成为深交后资助其白银千两进京赴试,并不惜巨资为其上下斡旋,使曹文埴平步青云,官至户部尚书。……曹文埴对胡贯三的善举是感恩戴德,为官期间,数次来到西递,……曹文临埴终前嘱咐儿子曹振镛,善待胡贯三及其后人,曹文埴去世后,胡贯三在官场的一些朋友便出面找到曹振镛求亲,请曹振镛把女儿嫁给胡贯三的小儿子胡尚经(胡元熙)……。”曹振镛开始拿不定注意,后听说胡贯三为修徽州府歙县河西大桥,关掉了12个钱庄和当铺,“大为震动,当即捎信给胡贯三,同意两家联姻,胡贯三攀上了这宰相亲家后,声名大振,生意也越做越发,成为江南六大巨富之一。……”(《徽商古村落文化丛书》)
这样的传说,传到歙县雄村的曹氏家族中,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拒绝。曹氏后裔们以为,先祖曹文埴当年肯定没有接受,也无须接受黟县西递胡贯三所增白银,更谈不上“感恩戴德”一事。因为歙县“雄村曹氏世为盐商,迨至曹文埴的祖父曹堇饴时就已成豪富。曹文埴的父亲曹暎青乃扬州鹾务巨商,后来退隐故乡歙县雄村老家,富埒王侯,锦衣玉食,在家乡安享晚年。曹暎青的长子(曹文境)继承父业,在扬州继续经营盐业;次子(曹文塾)留在歙县雄村家乡掌管田产家业;而让季子曹文埴走读书科举入仕的道路,以期‘大吾门’、‘亢吾族’”(《明清徽州著姓望族述论》吴仁安),所以曹文埴对胡贯三的“善举是感恩戴德”便缺乏必要的家境环境、社会基础,而只能说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杜撰。
如果说,胡、曹二人同生活在一个年代,同是沿新安江水走出去的徽州游子,虽一商一仕,但作为同乡,互以相知、互为交好、相互照应,倒也同样可以令人可信。曹文埴来过黟县西递,虽然为何而来、受何人之邀缺乏充分史料,但从曹文埴写下的《咏西递》一诗来看,他确实喜欢西递。诗曰:“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1989年版《黟县志》)。在雄村有这样一个传说:“乾隆年间,胡学梓出资兴建‘万印轩’,作为族人读书习文、修身养性和子弟肄业场所。其‘万印轩’匾额便是当年时任户部尚书曹文埴停留西递时应邀题写的”。(《徽商古村落文化丛书》)
由此看来,胡贯三与曹文埴的关系确非寻常,但有关胡贯三为小儿求亲的传说,却还是令人难以置信,叫人疑惑不解。胡贯三,雍正十一年(1733年)出生,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去世(《西递村志稿》)。曹文埴,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生,嘉庆三年(1798年)去世(1995年版《歙县志》)。胡贯三比曹文植早2年出生,早4年去世,同是一辈人。如果我们从徽州生活习俗和宗族传统出发,就能推定出胡贯三在世的时候不大可能替小儿子胡元熙,去向同辈朋友曹文埴求娶他的孙女;更不可能为小儿子胡元熙,去向同辈好朋友的儿子曹振镛求娶其令嫒。假如真是如此,不仅是岔辈,而且是对曹氏的极大不尊重。仔细想一想,号称“东南邹鲁”的徽州本不会有这样事出现。史实上,胡贯三的小儿胡元熙的确是与曹文埴的孙女成婚,不过此婚事无论如何应该发生在胡贯三去世以后。至于整个事件过程,胡曹如何联姻,当是西递与雄村间的历史之谜,以供专家们去解开。在未解开此谜之前,胡贯三为接亲家而在西递村口修建所谓“走马楼”的传说,便难以立足了。
胡贯三去世的时候,曹振镛(1755—1835年)(1995年版《歙县志》)已经39岁,胡元熙才7岁,新编《西递村志》资料载“曹振镛在1785年前往西递见亲家”及胡元熙完婚之说,应当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此时胡元熙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
胡元熙(1786—1857年)(清《黟县三志·胡通议传》),字叔咸,又字篴农,胡贯三的小儿子(长子胡尚熷、二子胡尚焘)。胡元熙开始出仕(如何出仕,何时开始出仕无考)便任光禄寺署正,后又被举荐为兵部郎中。他此时并没有功名,直到道光元年(1821年),35岁的时候才中举。接着,胡元熙出守浙江,历署衢州、湖州、嘉兴等府,补严州府改处州府。道光十三年(1833年)(《杭州市志·唐至清代行政首官》)任杭州知府兼获粮漕道。有关“新科状元胡元熙”的传说大致是这样:胡元熙“进京赴试时,岳父曹振镛煞费苦心为其张罗,借自己做寿为名,宴请诸位考官赴宴,席间将女婿介绍给诸位考官。并似乎是不经意间说出女婿乳名尚经,至今仍无像样名号,请诸位大人费心赠他一个响亮的名号。……众考官心领神会,当下商议将其起名为元熙。元为第一,熙为光明,起此名,意味宰相曹振镛的爱婿今科必中状元。不料后来走漏风声,一夜之间,京城大街小巷全都贴着‘新科状元胡元熙’的字条,曹振镛根基牢固,不怕闲言碎语,而主考官们却不敢再点胡元熙为状元,只是点他为进士。后来吏部因曹振镛的关系,任命胡元熙为杭州知府。”(《徽商古村落文化丛书》)
这个传说,史实上也是不存在的。首先,《黟县三志》中的科举表和胡元熙传中都未记录胡元熙高中进士一事,只明确记载了他在道光元年(1821年)35岁时才中举。《黟县三志》中还说:“(胡元熙)以太傅曹文正公女夫,故屡格于试例,遂由部郎出守。”格者,阻止也;试例,任用之列。这里一方面交代了胡元熙为什么到35岁才中举,而再没有高中进士的原因,即因为他是“太傅曹文正公女夫,故屡格于试例”;另一方面也勾勒出三朝出相的曹振镛与“新科状元胡元熙”传说中是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即克勤克慎、实心任事。他并不奢望让女婿有什么高中皇榜、光宗耀祖之举,这与其素有“叩头宰相”之称的性格还是相一致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胡元熙出守浙江诸府十余年后,出任杭州知府兼获粮漕道。2年后,曹振镛殁于官(1835年)。
黟县还流传有“胡贯三购买休宁山场修府治河西大桥”的传说,这于史实也大相径庭。在西递村胡氏家族历史上,胡贯三捐资独建休宁齐云山“登封桥”是确有其事,而捐修府治河西大桥的却是他的小儿子胡元熙。胡元熙捐修府治河西大桥时,胡贯三已经去世48年了,胡元熙的岳父曹振镛也已经去世7年,胡元熙自己也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病辞官回到家乡西递。道光二十二年(1842),徽州府城(歙县)河西太平桥毁于洪水,胡元熙与程祖洛等倡建,集银十万重修。后祖洛卒,元熙独承担建资,历时7年而成。
曾矗立在歙县太平桥头的《徽郡重建太平桥记》碑文中记:“徽郡西郭外有古桥,曰“太平”,为练江之津要,肩摩趾错日夜无少息。自宋端平创建浮桥,历元至明架木甃石,建造修葺者三。本朝休邑郎中程君重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其子中书君又重修于乾隆九年(1744年)。……道光丁酉(1837年)夏,蛟水泛滥,桥面石栏尽为冲决。越壬寅(1842年)又遭洪涨,砉然中断。郡守张公锡蕃召修未果,寻以傅公继勋来代。傅公故歙令,与邑人程尚书简敬公善。胡太守笛农,黟人也,家素好义,历董大役有功,与简敬公交最久,方前守召修时,相与谋修复者数矣。至是同请于傅公,傅公欣然从之。二公各出数千金以为经始。……居二年,简敬公卒,其四子踵行之不懈。郡人皆感奋,输助有差。……余以为二公之勋业并著于当世,虽退居桑梓,不忘利济其乡人。……计为役者七年,共用白金若干,桥局之费,监工者既禀,则胡公独任之。简敬公,讳祖洛。胡公名元熙。乐输者别为立碣,俾佥垂不朽。”
至于胡贯三建“走马楼”接亲家的传说,黟人舒松钰先生早有撰文:“……此楼建成时间,据清同治版《黟县三志》毛树棠一文所记,‘始于道光庚子年三月,蒇事于道光壬寅八月(即1840年及1842年)’。此楼完工时曹振镛已去世七年。死后的曹相国怎能在乾隆时来西递观赏尚未动工的此楼并定名?而这一没有依据的说法又怎能为此一‘走马楼’名作证?”(《试论对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环境来推测,该楼应为胡元熙病退回乡后所建,以作颐养天年之用。
传说美丽、神奇,它以广袤的驰骋空间演绎给人们;史实客观、严谨,它将深邃的时空考题提供给后人。二者是相背?还是相向?这是应该值得慎重思考的,否则会在生活中再次出现“关公战秦琼”之事,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徽州文化诸多未解之谜、世界文化遗产诸多话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