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医疗圈-朱宪彝先生

标签:
杂谈 |
前一段时间,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对于屠老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事,一时间喧嚣于网上。而与屠老一样,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而未能获得相应荣誉的前辈学者还有很多人,比如中国医学史上的泰山北斗—朱宪彝先生。
第一次听到先生名讳是从我和上级医师一次不经意的闲聊之中,我那位上级在学术界已是一派高人,眼光极高,平时很少称赞其它医生。从他口中说出“还行”,就已是很高的评价。而提到朱先生竟是无比的崇敬口吻,听得心中甚痒难耐,特地搜索了一下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维基百科上对先生只有聊聊数笔的记载,不过大家看看这几行字,就知道朱先生多大份量了。
Dr.Hsien-I Chu(1903-1984) 世界钙磷代谢之父 中国医学家,内分泌学家
第一个在Science发表文章的中国医生
第一个为疾病命名并被国际承认的中国医生(疾病名称为肾性骨病)
第一个提出钙磷代谢理论的医生
朱先生19岁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8年寒窗苦读,曾连续五年获年级第一,属于不折不扣的学霸。毕业后留协和医院开始从事内科医生工作,期间带教的学生英才辈出。其中有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的吴阶平先生。传闻吴先生和朱先生有一故事:当时吴先生还是见习医生,由朱先生带领查房,碰到一名风湿性心脏病病人。朱先生通过听诊器听到了此患者二尖瓣区有特殊杂音,判断有瓣膜血栓,并认为会在近期脱落。遂把观察病人的任务交给了吴先生,吴先生每日查房听诊。一天,吴先生发现二尖瓣听诊区域杂音突然消失了,但患者却无任何血栓脱落后血管受阻塞的症状,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求解朱先生。朱先生用最基本的体格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全身查体,终在一侧睑结膜处发现了极为隐蔽的一小栓子阻塞血管的痕迹。此故事被当作内科医生应当重视查体基本功,而不能过分依赖仪器的典范。据说是吴阶平先生后来去天津医学院讲课时提到的,另外,还有一个朱先生教导吴先生故事在网络上被广为引用,大家可以搜索看看。
朱先生在协和工作期间就开始研究有关钙磷代谢课题,中间还去过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一直到北京被日军占领后停办。在这十余年内所得有关钙磷代谢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学术界作为权威引用。先生提出一些理论因过于超前,当年的条件无法实现,直到20多年后才有国外学者在实践中证实。“世界钙磷代谢之父”的名号由此而来。
朱先生另一个丰功伟绩是主持领导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流行病学研究课题,此课题前后历经近二十余年,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防治方案。在全国推广后,最终使这两种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渐消灭。这两种病曾危害数省,使数以万级计的人丧失劳动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朱先生以及当年的那个团队里的众多医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况,足以名垂医学史的。
朱先生在中国内分泌专业的学术地位之高,能与之比肩的人寥寥无几,先生的门生中有多位获得了院士的名誉。而先生晚年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这一默默无闻工作中去,所创立的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医疗精英。临终,先生留下遗嘱,将遗体捐献出来作为医学生的解剖教学用,是天津遗体捐献的第一人。我辈后人,当永记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