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捐赠给湖北高校的物资,上面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来自于鉴真在决定东渡前说的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鉴真不仅弘扬佛法,还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介绍到了日本。他带去的一切,有些留在记忆里,有些却留在日本人的骨血里。可参见我前几天发表了头条文章:《病毒面前方显众生无差别:探究“风月同天”的真实涵义》。
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HuobiGlobal/株式会社Incuba Alpha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面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再次感动日本人的细节处,真能撩动文人情怀。
“岂曰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但是现在大众对于其的解读,包括一些流行的语文学习资料的解释,我觉得略有偏差。
先看看语文学习资料的解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指周王。一说指秦君。同仇:共同对敌(解释有误-详见后面分析)。泽: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解释有误-详见下面分析)。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对于“与子同袍”的解读——我和你穿同一件战袍?
从字面上解释,确实可以勉强说的通,而且再渲染上兄弟情深,确实牵强算是可以。
但是,你不觉得这样解释很滑稽吗?两个人穿同一件战袍去打仗?怎么打?一人一个袖子吗?还是一个人穿着,一个人光着?
袍的意思是斗篷。查阅了一下百度百科,发现“袍”解释成“斗篷”的确是出自这里。而且好像在先秦时期,好像好没有斗篷,再说难道斗篷就能两个人披一个去打仗了吗?
其实,“袍”怎么解释无伤大雅,并不影响诗歌的意义。要想了解古人所写的诗歌,就得先理解古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
《秦风》产地是秦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东部和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期与戎狄杂处,善于养马,尚武。当时秦人部落实行的兵制,有点类似于满清的八旗制度——也就是成年男子亦兵亦农,和平时期就种地,放牧,有战事就打仗,武器、军装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也一直延续着:《木兰辞》中,写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自己在准备装备。
当时秦人的成年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有兵器(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立刻就可以上战场。
我们再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秦风 无衣》一共有三段,但意思都差不多,重复表强调嘛。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独白,但是我认为这是对于另一个人问话的回答。
“岂曰无衣”反问句,在这之前应该有个问句,大概的意思应该是:哥们,你有军装吗?
所以回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什么意思呢?
“咋说我能没有军装呢,我的军装和你的是一样一样一样的,而且我还有我的武器——戈矛。”意思就是,我也要上战场。
既然有军装、有武器,为啥还要表示我要上战场呢?
显然,这个人还不能参军,年龄不够,从我们八路军的传统来讲,这是个“小鬼”。这孩子非常羡慕那些能上战场的人,早就准备好了装备,就等年龄到了立刻上战场。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一个孩子,拿着自己的军装武器,要求加入军队上战场。但是一个人问他,孩子啊,你还小点儿,再说了,你有军装吗,你有武器吗?正是这一番话,才引得孩子的一席话,这一席话,也恰好被记录下来。
这些话,看似平常,但是却慷慨激昂,表现了孩子渴望参加战斗的热情,这个也正好和秦人宣传的“主旋律”——尚武,非常切合。所以这首诗歌才被广为流传下来,弘扬主旋律嘛!
虽然整首诗歌平淡无奇,但是平淡无奇的是表象,慷慨激昂的是里面内在的情感。
所以这不是军歌,而是请战歌!
那么后两段的翻译,我想也就很简单了,不过要提的是“与子同仇”,这个怎么翻译?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是同一个意思。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也是同一个意思。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其实也是同一个意思。
但是问题出在了“仇”上,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仇敌”。但是在这里依然是“同伴”的意思。
同样的解释,还有下面:
《尔雅 释诂》:仇,匹也,合也。
《诗 周南》:公侯好仇。
《礼记 淄衣》:君子好仇。
回来再看日本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面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如果捐的是口罩或防护服,不可能是与你同带一个口罩、同穿一件防护服吧!
所以正确的意思是,我们也有与你们一样的医疗物资,与你们共同抗击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