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四山”的传说
四山,又名四山街,史称四山湖。它位于安徽省泗县县城东北约30公里。因为此处有座独立的山丘,南北约长1.5公里,山顶有四处稍高的突出点(最高海拔大约25.5米),故名四山。南北山头之间原有东西向平行的两条小街,农历二、四、七、九逢集,南面的一条叫“前街”,逢集的日子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北面的是后街只有几家小店铺和村医院。我就是出生在前街中间的一个农民家庭,并在此度过快乐的童年、少年时期。
四山历史悠久。作为古集市的“四山街”也是由来已久,过去每年都有庙会,人流熙熙。当地曾有汉唐墓葬出土,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虹县志》、光绪年间编纂的《泗虹合志》均载"其山西有四山仓,今废",其仓最少应追溯至明代。清代,四山作为古虹县东北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一直不绝于史书。康熙年间的虹县县令龚起翚曾亲临四山山顶,倡修湖神祠、义冢,并留下了史书记载四山的《四山湖神祠记》和《四山义冢记》文章,给后人认识历史上的四山,了解四山的古今变迁留下宝贵的资料。四山的居民姓氏繁多,现有朱、姚、邓、陈、杨、柏、王、周、惠等近三十个姓氏。朱、姚、邓姓为当地大姓,最早在此居住。因为过去宗族之间争夺本地资源屡有冲突,导致当地朱姓与姚姓之间从不通婚,并由此生发出一个民间故事。说是当地姚姓因为挖一道深沟而破坏了朱姓的祖坟风水龙脉,导致了两姓之间深仇大恨,从不结儿女亲家。如今时移世易,历史遗存和先辈芥蒂已经淡化,姚、朱两姓后人早已摒弃了先人们过去的矛盾,年轻人之间自由恋爱谈婚论嫁也不再受历史传说所限。
四山传统文化深厚,流传至今的故事有许多,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就是《四山湖的传说》。古代的四山八景,其一是水连天,是说四山脚下的四山湖面积很大,望去水天一色,当地有民谣为证:“眼见朱山尖又尖,四山湖水水连天;马厂盖在山洼里,黑塔就在河两边。”其二是万盏灯,是说四山湖里船只众多,船民晚上夜宿船上时点起灯火,在岸上望去灯火与星光交相辉映,好像万盏灯亮。其三是山顶的美人塘,据说南山顶上有水塘一方,终年不涸,水质清冽,女性常年用此水塘水沐浴可常葆青春。其四是湖神祠(后改为关帝庙),为康熙年间知县龚起翚倡修,龚起翚还专门撰写《四山湖神祠记》以记此盛事,此文收入目前泗县最早的县志《虹县志》中。其五是二郎石,此石在北山顶上,为两块等大、平整的巨石,相传是神仙杨戬担山撵太阳曾经歇脚的地方;其六是贤良牌坊,晚清时期,四山姚家出了一位贞贤女性,知府衙门上报当时的皇帝,在四山上修建了这么一座牌坊。此牌坊制作精良华美,高耸入云,上有风铃,清风拂来,铃声悦耳,几里路外尤清晰入耳,可惜文革时牌坊被毁坏了。其七为三步两桥,此桥就在牌坊下,据说牌坊前有小溪一道,曲折蜿蜒,桥据水势而建,摇曳生姿。其八是玉石旗杆,当年四山曾出过举人,举人府门前的旗杆底座上使用的是乳白色山石,光照之下,白天洁白如玉,夜间熠熠生辉,时人称为一奇。四山八景的传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四山街上曾经还流传了多种传统艺术包括已经失传的旱船、渔鼓、庙会杂耍和大鼓书、琴书等。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到逢集日子上午放学时就背着书包直接跑进大鼓书场,坐在听书人群最前面说书人的鼓架子下面的地上,瞪大眼睛听他说古道今。四山街的大鼓书就是是我最早听到的中国历史故事,听得入迷常常忘记回家吃午饭,下午上学时只好拿着一块饼子边吃边去上学。
说四山,不能不提到四山湖。四山湖是泗县古代非常有名的一个湖泊,《虹县志》载:“四山湖在县北四山下,风帆杂沓,水路交衢。”《泗虹合志》关于四山湖的条目这样记载:“在州北五十里四山下与濉河接,风帆杂沓,水路通衢。"两部志书同时提到了四山湖的一个特点——水路通衢,表明四山湖在当时是一个繁忙的运输水道,舟柯如梭,运输着各种货物。其上游经濉河可直抵河南,下游至石家集(即新关)北通安河到达山东,南经谢家沟直通洪泽湖。当地四山八景中的一景“万盏灯”就是描写当时的湖中盛况:每到夜晚,停泊在四山湖中的商船渔船客船上的灯火辉映着漫天星光,瑰丽无比,时人为之称奇。关于四山湖的面积,众说纷纭,有的说四山湖边好多的鱼行,直到现在周边的村名都还带有渡口、鱼行的意味。据《泗县地名录》载:现在的山头镇骆庙村以南的潼城村的段墩庄¸刘墩庄和黄墩庄均为四山湖里的一块高地。马厂的马鞍山,朱山,峰山西部和北部为古代的四山湖。瓦坊南10余里的前行,后行当时都是四山湖边的鱼行。据说当年的四山湖面积很大,南边到黑塔镇,西边到瓦坊乡歧路村,东边靠刘圩镇双宅村,北边靠刘圩镇大杨村。
其实,四山湖的面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四山湖处于泗县北部黄泛区,其面积受黄河泛滥影响最重,史书上对此记录不绝,多见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留存的史料,就不一一赘述。其次,每年夏季的梅雨期、暴雨期以及秋汛时节,因四山当地低洼,周边雨水均汇入该地,使得湖面进一步扩大。第三,四山东、西、南等地或地势高于当地,或有山峰丘陵阻隔,无处泄水。而濉河久淤,更无下水通道,而致四山湖水面在康乾时期愈来愈大。故龚启翚在其《四山义冢记》中有:南距龙山,北距赤山,东距朱山,多或数十里,少亦十数里,其中浩浩淼淼,无高阜可凭,止四山屼峙湖中。到了清末,濉河经几次开挖清淤,上下游泄水较前通畅,四山湖面积急剧缩小,在100多年前彻底消失在历史中。
四山湖作为泗县历史上有名的湖泊,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其一,四山湖是黄河、濉河淤垫泛滥的直接证据。光绪时期编著的《安徽輿圖表說》一书中明确记载:睢水上流淤浅,自渭桥东南流至吴家集转东流五十里潴为四山湖,可以证明。其二,四山湖的形成,对当地的村落布局,地名渊源乃至人口迁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很多当地姓氏也在其家谱里留下了文字记载,如《杨氏族谱》序中载“平祖成祖迁虹北乡,地靠荒湖,波臣肆虐,迭被水灾,去国离乡,计图糊口,云散风流,指不胜屈”等等。呜呼!哀我先民,生计何艰,鸡鸣人烟,千里不存!直到民国时期,四山湖虽已消失,但四山附近的濉河、老潼河等河流年久失修,早已淤垫,每逢雨季,四山脚下仍一片汪洋,给老百姓留下了深重的灾难。解放后政府带领人民疏浚濉河、老潼河,开挖小余沟,使得内涝问题得到了解决。四山的现在虽然经济发展状况还不是很好,改革开放之后虽有发展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的相比较,村民们也还不太富裕。
但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在这里取得巨大成功,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原有的两条小街已经变成一道宽阔笔直的大街,街两旁历史上的草屋早已湮灭在历史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小楼,农户抑或商户门前停放着拖拉机、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乡亲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超市货品琳琅满目,小饭店客人络绎不绝,衣着时尚的年轻人、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从东到西的小街,人人脸上洋溢着自信自足的笑容,从南到北的小山,大家小院充满着幸福祥和的氛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