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抗战路第一篇:春华山

(2016-02-07 19:36:00)
标签:

抗战老兵

关爱老兵

文化

杂谈

阿猫

http://s6/mw690/0015RaT1gy6ZbyYlehD95&690


http://s12/mw690/0015RaT1gy6ZbyPp7V95b&690

http://s15/mw690/0015RaT1gy6ZbyPhIoS5e&690

重走抗战路第一篇:春华山

 

作者:阿猫

把向往的风景变成真实走过的地方。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梦想,我也一直努力践行。

由于关注历史,我成为一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而抗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抗战遗址来支撑的。

尽可能去更多的抗战遗址瞻仰先人也成为我的一个心愿。它可以把旅行和缅怀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未来,我会带着湖南老兵之家的旗帜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旗帜承载着我们的情感,骄傲,希望,就如同我昨天对刘金国老人所说的:“你所代表的不是你一个人,你代表的是整个群体。”

至于为什么我不用“重走抗战地”这个名字?

我想我们需要一直在路上的感觉。抗战从来就不拘囿于一城一地。它是一场全民族为争取自由的解放战争,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路。

抗战老兵早已步履蹒跚,我愿代他们重走这条路。

 http://s12/mw690/0015RaT1gy6ZbzeUWTx5b&690


http://s9/mw690/0015RaT1gy6ZbzeGnlmf8&690

http://s6/mw690/0015RaT1gy6ZbzeP7tX85&690

http://s16/mw690/0015RaT1gy6ZbzeDR1Bbf&690

http://s11/mw690/0015RaT1gy6ZbzesR7k7a&690

http://s10/mw690/0015RaT1gy6Zbzf3iope9&690

春华山,它不是具体指某一座山,是一个地名的范畴。它位于长沙县春华镇政府隔壁那一线丘陵。当地人称之为“燕山岭”。由长沙汽车东站乘坐开往春华镇的班车即可前往。

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74军在春华山一带与日军血战,伤亡惨重。史学家称此役是抗战期间74军损失最大的一场战斗。

201626日:按照之前和梁学平老师的约定,10点半我到达春华镇。在刘金国老人家会合后,我们前往燕山岭。去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当地政府征用了刘金国老人家的三亩山地,建了一座小型陵园。陵园就建在当年的战场上。每次来到这个地方,我的心里是恭敬的。

我们几个人在山林中默默穿行着。70多年前战士们修筑的战壕依然清晰可见。刘金国老人非常细致的介绍着:“这里是当年74军的迫击炮阵地,这个土堆很大,估计至少埋葬了七、八十位战士……”。当年守卫春华山的7458师多为江浙子弟。由于天气炎热,人没了,为防止尸体腐烂,只能就地掩埋。即使这里不是74军的驻地。

春华山其实真不能称之为“山”,也就几十米高,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从军事上看,无险可守,是为“死地”。和新墙河畔的草鞋岭并无二致。作为进攻方的日本步兵,空中有日军飞机集群的密集轰炸。地面有强大的火炮支援。74军的战士们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硬扛着和日军作战,注定是九死一生,伤亡惨重。

刘金国老人表情肃穆,把我们带到散布山头各处的一个个坟头前。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望着眼前的土堆,杂草丛生,尽显萧瑟。我想这或许是英雄们最好的归宿:与草木同枯。他们累了,可以安然的休息,少人打扰。每至一处,落尘和我都深深的鞠了三躬。

下得山来,我们来到了刘金国老人最初发现墓碑的地方。1965年,当时18岁的刘金国在这里的田间小道上发现了被当作铺路石的墓碑,上书“中央阵亡将士”六字。就这样,这位被下放的知识青年从那刻起,留了下来,放弃了后来返城的机会,守护着这个秘密。

讲着讲着,老人失声痛哭起来。

他这一守就是50年,当年的少年郎已成为年近70的抗战阵亡将士的守墓人。

尽管有时会遭到别人一些非议,他依然执着坚持。

 

在春华山陵园中,有一块很显眼的墓碑,“刘君思忠纪念碑”。这块碑也有着感人的故事。

下午,我们去了路口镇的粟翼航老人家。这位老兵是我几年前进行的初访。老兵凋零得很快,那一天初访过的几位老兵部分已经归队。几年过去了,还能够再次走在通往老人家的山路上去看望老人,心中真的很高兴。

粟老依旧是一个人住在破败不堪的泥土房子里,一个人生活,一天做两顿饭,自己还种了很多蔬菜。不同的是,他现在已经是明星老兵,家里有一摞刊登他故事的各类报纸。

对于这位九十五岁抗战老兵的强烈自尊和顽强的生命力,我感到难过。

粟老给我们讲述了刘思忠的故事。“他是外乡人,甘肃陇西人,我手下的一名战士。在黄狮渡一战中,他杀敌心切,探头去侦察敌情,我还没来得及制止,就已经头部中弹倒地。他脑袋没有开花,子弹穿过去了。18岁的孩子没了。”

当年,是粟老这位有情有义的汉子,和30位战友一起出资立碑纪念刘思忠

粟老和袁达海共作哀联一首。

袁达海出的上联:“夏初倭寇犯长沙,忆当时杀敌挥戈,可怜壮志未酬黄狮捐躯尸马革。”

粟老对的下联:“秋末招魂归故里,痛此日风凄雨苦,那堪孺闺泣血青年浩气树团猷。”

刘思忠的未婚妻待字闺中,所以必须用“闺”字。

老人平静的讲述着这一切,没有悲伤。

或许这70年的时光早已让他慢慢消化掉了悲痛。

老人写有一本自传,其中就有关于刘思忠的一篇。

 http://s12/mw690/0015RaT1gy6Zbzj9GEr3b&690


http://s1/mw690/0015RaT1gy6ZbzjuAve40&690

http://s16/mw690/0015RaT1gy6ZbzPild5ff&690

 

当我们再次回到春华镇上时,已是下午五点。刘金国老人说带我们去渡槽看看,那里有一丘田,曾经陈尸累累。不想让刘老太累,我们约定下次再过来。

 

自岳阳新墙河以南,包括金井、福临铺、路口、春华这一大片土地上,可以说每一寸土地在抗战时期都发生过激烈战斗。说血流成河也不为过。

 

长眠在春华山的将士是幸运的。因为有刘金国这样的忠义之士守护着他们的英灵。陵园的建立,让这段历史被人们铭记,没有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人们常说相逢是首歌。

春华山,后会有期。

 

                                                201627日阿猫于浏城除夕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