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
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东华门门钉与其它三门九路九颗不同,为八路九颗,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嘉庆年间林清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入,起义旋即失败。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至高无上,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地,不仅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便是朝廷命官到此谒陵也要下马步行进入陵区,因此立下马碑以作提示。下马碑一般由青白石雕琢而成,形似石碑,位于大红门前左右两侧。碑身下部四角分别戗以石抱鼓,碑及石抱鼓下承以三层石条垒砌的方形基座。碑正反两面均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清朝陵区的下马碑以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取“金生丽水”之义,又相对天安门前外金水河而言,故称内金水河。
即三座随墙门的简称,皇家建筑中的随墙门多设门楼,琉璃装饰,制作精美,富丽华贵,显示出宫殿建筑的恢宏气势。其中皇极门、顺贞门、堪称琉璃门之冠。
紫禁城东华门内过河迤北,有随墙琉璃门3座,明代称前星门。清代另辟毓庆宫南门称前星门,此门遂称三座门。
皇家陵寝设三座门,并列于三路石阶踏跺上之,称琉璃花门,为陵寝前朝和后寝的分界线。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清代为宫廷服务的机构,掌管帝、后车驾仪仗。顺治元年(1644年)设,初沿明制称“锦衣卫”,二年改称“銮仪卫”。十一年(1654年)厘定品级、员额,遂成定制。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东华门

东华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