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4189):中国历史(21)·唐

标签:
唐中国历史贞观之治白居易李白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隋朝实现了统一。全国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封建经济开始呈现了繁荣局面。官制的改革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当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并在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得到新的发展。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空前频繁。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导致了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迅速瓦解。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逐渐强大,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指大约200万年前—20多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指大约20万年前—1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前256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秦……………………………………………公元前221——前207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
——东汉…………………………………… 公元25——220
三国………………………………………………公元220——280
——魏………………………………………公元220——265
——蜀………………………………………公元221——263
——吴………………………………………公元222——280
晋…………………………………………………公元265——420
——西晋……………………………………公元265——316
——东晋……………………………………公元317——420
十六国……………………………………………公元304——439
十六国为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
南北朝……………………………………………公元386——589
——北朝……………………………………公元386——581
——南朝……………………………………公元420——589
隋…………………………………………………公元581——618
唐…………………………………………………公元618——907
“白居易造”石经幢
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
1992-1993年隋唐洛阳城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国家博物馆展出
石质残经幢。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热衷佛事,该经幢为研究白居易晚年的宗教信仰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彩绘武服陶俑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1972年陕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墓主参加过唐高祖李渊的晋阳起兵和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死后陪葬昭陵。这对俑分别身穿武官礼服及铠甲。
彩塑供养菩萨
唐(公元618年-907年)
甘肃敦煌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此尊唐代菩萨彩塑造像由粘土模压,四肢内衬有木骨架;表面由石膏覆盖,施以彩绘和烫金,惜多已脱落。半跪的供养菩萨神情虔恭文静,造型严谨细致,气质端庄典雅,双臂已残,双手动作原或为双手合十状,充分表现了菩萨聆听佛法时,对佛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敬仰。较之前代,莫高窟的唐代塑像雕塑技艺有很大进步,身体比例适当,人物形象有个性,面容丰满、庄严,衣着也更流畅。
吹排箫伎壁画
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1956年陕西西安李爽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画中的乐伎头梳高髻(ji),身穿敞胸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双手捧排箫正在吹奏。排箫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迁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排箫音色纯美、轻柔细腻、空灵飘逸,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唐代贵族富户多蓄养歌舞伎,壁画反映出当时的生活场景。
大明宫遗址含光殿“毬场”石志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56年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这块出土于大明宫遗址的石志上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字样。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于波斯,后经西域传入中国;也有人认为这种运动是由吐蕃(西藏)传入内地的,传入时间是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马球运动首先在宫廷中盛行,后渐波及民间。据记载,唐代宫城中多处设有“毬场”或“毬场亭”,这块石志证明了当时的大明宫含光殿建有马球场。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处大型宫室之一,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毁于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存世约270年,唐代17位帝王在此朝寝,宫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约是北京故宫的4.5倍。因其规模最大、制度完备、皇帝朝寝时间最长,被看作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被认为是唐代宫室制度和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巅峰之作。
大明宫宫内建筑布局大致遵照《周礼》的“前朝后寝”制度,以三道东西向隔墙将宫区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前朝区建筑以含元、宣政、紫宸三座正殿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左、右金吾仗院,东、西朝堂,门下省、中书省等衙署。后寝区的建筑大多利用地形进行布局,围绕太液池错落布置,许多殿堂为陆续添建,不如前朝区规整,但重要的建筑被安置在地势高爽的地区,如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和清思殿。据史书记载,整个大明宫共有二十六门、四十殿、七阁、四省、十院及楼台堂观池亭等建筑百余处。
汉白玉思维菩萨像
唐(公元618年-907年)
保利艺术博物馆
《上阳台帖》卷
唐(公元618年-907年)
李白草书
纸本,纵28.4厘米,横38.1厘米
故宫博物院展出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一字长庚,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被世人称为“诗仙”。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
《上阳台帖》,唐,李白书,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释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
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齋”、贾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建国后献给国家。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撰稿人:李艳霞)
大明宫遗址莲花纹方砖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58年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砖面纹饰为模制阳文,以莲花纹为中心,周围环饰蔓枝纹,边际为联珠纹。据考证,这种花纹方砖铺于含元殿前升殿街道的梯形台阶上。唐代铺地砖使用实心方砖,边长有50厘米和35厘米两种规格,装饰纹样最普遍的便是莲纹,此外,还有缠枝纹、葡萄纹、动物纹等。这些砖瓦纹饰图案与外来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
唐秘色葵口瓷盘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此盘呈葵口,色青中泛黄、灰,盘外壁残留当年的包装纸。在地宫出土的《衣物帐》碑上,明确记载此盘为秘色瓷,是唐懿宗和僖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瘗(yi)埋的供养品。关于秘色瓷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传统的解释是因仅供宫廷专用,藏在深宫鲜为人见,且数量极少,故称秘色。现在一般认为,秘色瓷是指越窑的青瓷精品,是贡瓷的组成部分,但并非专供皇室。还有一种解释是秘色瓷实为“密室瓷”,意为一种在密封的空间里烧制的瓷器,因“秘”与“密”在古代是通借字,故古越窑陶工赋予这种烧制成本极高、只供皇室享用、神秘而颜色特殊的瓷器以秘色瓷之称。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
三彩黑釉陶马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具有头小、臀圆、体态匀称、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三彩釉陶女俑
唐(公元618-907年)
1957年陕西西安土门村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女俑面带微笑,头微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为乌蛮髻;身穿绿色交领小袖上衣,内有半臂,蓝色长裙,裙腰束于腰上部,披帛自右肩垂于后背,足穿翘尖鞋。与古代大多数时期追求苗条、纤细甚至病态的美不同,唐代女性有着非常积极的审美观。不论是唐初的清秀、盛唐的丰满、或是晚唐的随性,无不蕴含着健康爽朗的气质。现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类作品的姿态、动作都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毫无呆滞之感。
石雕菩萨坐像
唐(公元618年-907年)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21窟
国家博物馆展出
菩萨颈佩项饰,上身斜系帛带,下身穿贴体长裙,呈游戏坐姿。左肩残存披帛,左臂佩戴臂钏。菩萨坐像雕刻细腻,将印度雕像所重视的立体感和审美观念融入到中国造像所特有的流动线条中,是盛唐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历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集中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
三彩釉陶侍女俑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绿釉陶男俑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这对俑表情生动,好似相互呼应,被认为是参军戏俑。参军戏以说白为主,诙谐笑谑,在唐代非常流行。
三彩陶骆驼载乐俑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条长毯,上有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包容的氛围也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骆驼载乐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过类似的作品,这种节目在长安一定大受欢迎。
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俑络腮胡须,深目高鼻,身着无右袖翻领长袍,腰间系带,内穿至膝短衣,足踏高靴。在墓室中,靠近俑和马的身边,是一对骆驼与牵驼俑。唐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西交通超越前代,繁荣至极,首都长安在当时是一座国际大都市。中亚、西亚地区的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戈壁大漠之中。这些形态各异的西域人俑,真实展现了昔日丝绸之路的盛况。
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三彩釉陶镇墓兽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唐代镇墓兽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二者一般各有两件,其中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镇墓兽一般位于镇墓武士或天王俑之前,放置于墓室入口处,用以镇恶驱邪。研究表明,在阴阳堪舆系统,兽面镇墓兽称为“祖明”,人面镇墓兽称为“地轴”。
玄奘题名石佛座
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1956年陕西铜川玉华寺遗址采集
国家博物馆展出
上部莲花座中间有安置佛像的长方形凹槽,佛像已不存。下部方形座侧面一边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共20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是玄奘逝世前二年,此时的玄奘应该是在玉华宫带病翻译《大般若经》。代造石佛座的很可能是玉华寺僧众和随他来此的译经僧,他们是向释迦牟尼祈祷玄奘康健、完成《大般若经》的翻译。
玄奘(公元602-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一说元年)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五万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并与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公元645年玄奘归来,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玄奘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编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杨国忠进”银铤(ting)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70年河南洛阳隋唐宫城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国家博物馆展出
银铤为地方上缴之边郡和市银两。唐代主持中央财政的户部专门设置机构和官员管理和市事务,根据全国物产的丰歉,物价的贵贱,在丰收处及特产地区收购货物,运往歉收及欠缺之地出售,互补有无,以利于民。和市银铤就是和市所得收入。这件银铤是地方上缴国库后,由杨国忠作为羡余进奉给宫廷内库。
杨国忠(?—756年),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番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
便服男陶俑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xu)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描金石雕武士俑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展出
两俑均系大理石质,有贴金,多剥落。均立在方形座上,头戴幞(fu)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衣,腰束黑带,衣的前襟撩起掖于带内。下着袴(ku),足穿黑靴。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腰间左右佩戴一套兵器。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戴兵器,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左手抚剑。从他们的装束和佩戴物来看,应该是墓主的侍从。墓主杨思勖是唐玄宗时期的亲信宦官,早在玄宗做临淄王时,就追随参与了诛灭中宗皇后韦氏的宫廷政变。玄宗即位后,其以军功官至一品。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
五代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为吴国、南唐、吴越、闽、南汉、前蜀、后蜀、楚、南平、北汉
宋……………………………………………… 公元960——1276
——北宋………………………………… 公元960——1127
——南宋…………………………………公元1127——1276
辽……………………………………………… 公元916——1125
西夏……………………………………………公元1038——1227
金………………………………………………公元1115——1234
元………………………………………………公元1271——1368
明………………………………………………公元1368——1644
清………………………………………………公元1644——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