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

(2018-03-24 07:22:34)
标签: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王国维诞辰140周年

罗振玉

王国维罗振玉题跋

金石拓本

分类: 北京瞬间近当代书画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看嘉兴吾寐斋提供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网站介绍:

2017年时逢静安先生诞辰14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国学研究院、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单位,特主办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以志纪念。“独上高楼”,取自静安先生“三重境界说”之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可喻其令后人仰之弥高的学问与成就之大,亦可喻其孤傲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静安先生是近现代史上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1925-1927 年曾担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他早年追求新学,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上古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敦煌学和边疆学等,在诸多学术领域皆有开创之贡献。终其短暂一生,著作六十余种,曾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

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

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

嘉兴吾寐斋提供

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北京瞬间(3492):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

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

2018年2月8日北京晚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摘录:

这次展出,晚清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后人也来了。熟悉王国维身世的人都知道,提及王国维,一定绕不开罗振玉。罗振玉年长王国维十来岁,是王国维的伯乐,也是王国维的挚友和亲家。罗振玉与王国维的交情,持续了近三十年。1898年,热衷新学、绝意科场的年轻后生王国维前往上海谋生,地点就是当时中国维新思想的前沿阵地——时务报馆。当时王国维在时务报馆里负责书记之职,没多久因为工作内容及薪水方面的原因,王国维来到了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或许在此之前两人就已经相识,但让罗振玉真正关注王国维,源于王国维的一首诗:“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罗振玉后来免除了王国维在东文学社的一切费用,并让其参与管理东文学社事务,让他获得一份薪水,以便专心完成学业。此后,王国维在人生的诸多阶段,都得到了罗振玉的扶助。而王国维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众多建树,回报罗振玉对他的信任:庚子事变后,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王国维为杂志翻译介绍了大量西方教育和哲学名著,这也为王国维接触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打下了基础,并在哲学研究上小有成就——在剖析《红楼梦》时,王国维首次提出“悲剧”一说;1906年春天,罗振玉携家北上京城,准备就任清政府新设衙门学部参事厅行走一职,罗振玉邀请此时正在海宁老家的王国维同往京城,在京城,王国维写下了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罗振玉和王国维两家东渡日本,王国维靠着罗振玉的资助,在日本寓居五年之久。在这期间,因为帮助罗振玉整理其大量的藏书、古器物以及甲骨,王国维的学术开始转向“国学”,因此写下了《简牍检署考》、《齐鲁封泥集存》、《流沙坠简》等著述。1916年春,王国维先行回到上海。1919年,从日本回国的罗振玉,与王国维结为亲家:罗振玉将小女儿罗孝纯嫁给了王国维的长子王潜明。1926年底,因为长子王潜明去世后抚恤金归属问题,两位好友走向决裂。从1898年到1926年,两人在相识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在本次纪念展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从国家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机构,征集了数十封书信,构成了“罗王之交”单元的重要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