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书画(6-3):看唐阎立本步辇图卷记

标签:
西藏历史文化展阎立本松赞干布步辇图唐太宗李世民 |
分类: 十大书画和历史传承 |
在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看唐阎立本《步辇图》卷。
9:20到首博,门口排起了队,等候安检。
停车场上有整体停放的北汽车队大巴,可能是为全国“两会”做保障的车队。
这两点与平常来此不同。
不时有人问:预约了的是直接进去吗?答:这里是安检,都要在这里进,老人、幼儿除外。
经过安检,在换票处出示身份证,确认已预约,通过人像识别确认是此人。拿特展票进一层西侧展厅。
虽然限人,展厅内较为拥挤,好多展品前要等前面的人看完才能近前。
但最拥挤的独立一处的《步辇图》卷展台,只有这里有固定一位工作人员,举着牌子示意拍照时不能用采光灯,提醒观众慢慢往前走,拍照后不要多停留。
12:30出门,预约下午(上、下午分别预约)的一拨观众又来了,排队的人在博物馆前排了一个折返。
首都博物馆网站资料: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承办的《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于2018年2月27日—7月22日在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共216件(组)文物。其中,西藏地区文博机构和寺庙提供文物180余件(组)(三级品以上国家珍贵文物占90.8%)。此次西藏参展文物中,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寺庙提供的文物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重量级文物,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直接反映禄东赞受松赞干布派遣,向唐太宗请求和亲史实的著名历史画卷《步辇图》(唐阎立本绘制),也在本次展览中与公众见面,由于画作年代久远,为保护文物,仅能展出两个月。来自西藏地区在整个卡若遗址所出土的陶器当中仅此一件的双体陶罐,神秘古象雄王国的黄金面具,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王侯”汉字织锦,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出现于3世纪的茶叶,历史上第一部官方修订的永乐版“甘珠尔”大藏经、瓶身上图像与著名的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如出一辙的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等也是本次展览的“明星文物”。展览将从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韵、和同一家等四方面展示西藏的历史与文化,西藏与周边地区及内地的文化交往,进而形成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历史面貌。展览将通过大量的文物、史实表现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将带领观众以较全面的视点,探寻西藏与内地的血脉联系。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
《步辇图》卷,唐,阎立本作,绢本,设色,纵38.5cm,横129cm。
这是一幅历史画。它反映唐代初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始强大兴盛,其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是个“骁勇多英略”的领袖。贞观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很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有许多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阎立本以此为题,绘制了这幅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画幅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坐榻(又称步辇,图画即以此为名)上,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唐太宗面前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红袍,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中间是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最左为一穿白袍的内官。按照画家阎立本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这次历史性会见的目击者,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使臣禄东赞的干练、谦和,引见官员和内侍的恭谨,年轻宫女的天真活泼,都各具特点,跃然绢上,禄东赞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气质上的差别也有所表现。全画以细劲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线条纯熟,富有变化和表现力;设色浓重、鲜艳,是一幅出色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图中的李世民、禄东赞等人应当带有肖像画特征。(撰稿人:聂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