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171):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展

标签:
北京画院美术馆黄新波艺术研究展心曲人间中国现代版画史新兴木刻运动 |
分类: 北京瞬间近当代书画 |
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看“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展”。
这个展览和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广东美术百年展几乎同期举办。在广东美术百年展上黄新波作为广东美术大家有作品展出。
北京画院美术馆网站资料:
由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展”将于2017年7月12日上午10时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是继2016年9月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理想与诗情——黄新波百年艺术纪念展”之后,对黄新波艺术创作的又一次全面回顾。整个展览分为七个部分,分别呈现黄新波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探索与成就。黄新波是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健将,也是中国现代版画史上杰出的代表性画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开始木刻版画的探索,受“左联”和鲁迅先生的影响,黄新波的创作紧贴近代以来救亡与启蒙的时代主题,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危难、底层社会,以及革命与政治题材的作品。与同时代许多抗战美术不同的是,黄新波作品始终关注了战乱困顿时期人的心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黄新波的作品内容转向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运用寓意、象征等手法,塑造了诸多鲜明有力的形象,形成了淳朴洒脱的抒情风格。“心曲”对应黄新波鹰山时期所创作的一批极具抒情性和寓意性的组画。“人间”则源自他在香港时期参与成立的“人间画会”与“人间书屋”。以之作为标题,一方面是试图体现这些特殊的经历对于黄新波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取更广泛的含义,以表达他的作品与人世间苦难、奋斗与希望的关联,以及他诗意化地书写心中之曲的语言特征。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诗情以及充沛着“追求人间的共同理想”和“永恒的美的生命”的强烈诉求。本次展览展出的原作多达百幅,并结合书籍、照片等文献资料立体呈现黄新波长达五十年的艺术生涯,希望挖掘黄新波既与时代相关又区别于惯常的新兴木刻和革命美术叙事的一面,并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与文献凸显其与文学、出版的多元关系,力求更为全面而立体地展现这位身处动荡变迁的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家的创作与人生。
中国美术馆网站资料:
黄新波(1916-1980年),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1933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
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展
他并没有死去
木刻,1941年,13.6×17.5厘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聂耳
木口木刻,1935年,11.7×9厘米,广东美术馆藏
自欺欺人者:“他们是多么快乐和自由”
木刻(作者复制版),1941年,原作尺寸不详,家属藏
新自由神像
木刻(作者复制版),1941年,原作尺寸不详,家属藏
旅途
木刻,1942年,16.5×21.5厘米,家属藏
负薪
木刻,1943年,30×36.5厘米,家属藏
心曲连环画系列
木刻,1943年,家属藏
码头
木刻,1948年,23.5×31.5厘米,家属藏
是战士又是教师
木刻,1954年,29.5×30厘米,广东美术馆藏
让我想一想
麻胶版,1959年,46.5×35.5厘米,广东美术馆藏
牧马
木刻,1959年,36×18.5厘米,广东美术馆藏
年轻人
麻胶版,1961年,42×31.5厘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春花长艳
木刻,1977年,54.5×37厘米,家属藏
走出温室的玫瑰
麻胶版,1980年,38.5×45.5厘米,广东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