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842):南宋越窑遗址瓷器

标签:
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首都博物馆宋高宗赵构寺龙口越窑窑址慈溪上林湖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看慈溪市龙口越窑遗址南宋越窑瓷钟、越窑香炉。
看精美、温婉的北宋、南宋瓷器,总是忍不住为王朝最后的衰微而沉思。
成果展注释文字介绍,宋室南迁后,原先的宫廷礼器大多散失,因此宋高宗赵构下诏制作瓷、木质礼器代替铜玉礼器。越窑距离较短,烧瓷历史悠久,成为官府定做祭器的瓷窑。
2006年8月2日陕西省文物局网站《慈溪上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
1998年9-12月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掘。清理出龙窑窑炉一座、作坊遗迹一处;获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类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标本。其中南宋龙窑窑炉、作坊遗迹系越窑遗址中首次发现。窑炉由窑床、窑墙、火膛、火膛前工作面等部分组成;作坊遗迹发现于窑炉北侧堆积中,平面呈方形,有东西、南北各一道匣钵墙,残高近1米。这两处重要遗迹的揭露,将会展示越窑制瓷工艺的整个生产流程。发掘首次确定了南宋地层,出土的月白、天青釉瓷器,釉面温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器类有觚、炉、玉壶春瓶、花盆等,其风格与北方汝官窑颇为接近,应为供器或宫廷用器;此外,南宋层还出土一外底阴刻“官”字的匣钵,证实了此地为南宋初期宫廷用瓷的产地。五代地层中,出土大量秘色瓷和众多带铭文的匣钵或瓷片,铭文一般刻在匣钵外壁或碗内外底心,计有姓氏类、方位类、纪年类、用途类等,是研究五代瓷手工业的重要资料。该窑址发掘是建国以来对越窑中心窑场的第二次大规模揭露,再现了越窑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为解决贡窑、秘色瓷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并进一步提出了越窑与汝官窑、南宋修内司窑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
越窑瓷钟
南宋(1127-1279年)
浙江省慈溪市龙口越窑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越窑香炉
南宋(1127-1279年)
浙江省慈溪市龙口越窑址出土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