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808):郑州东赵遗址夏代晚期卜骨

(2017-06-06 08:21:27)
标签:

郑州市东赵遗址

卜骨

夏代文字

历史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在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看河南省郑州市东赵遗址出土卜骨。

这是这次展览中唯一标注“夏”的文物。

成果展注释文字介绍,古卜源自史前时期的前兆迷信,史前人类认为上天通过特定的途径和方式警示吉凶祸福。甲骨古卜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出现,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和华北地区,在商代达于极盛。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商代晚期刻在卜骨卜甲上的甲骨文,在此之前汉字应已起源。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确凿的夏代文字,但夏代晚期二里头文化已发现数以百计的卜骨,应已有相对固定的“卜者”,也即当时的知识阶层。

2015年4月20日中国文化报《河南郑州东赵遗址:夏朝真实存在的考古探索》(杜洁芳):

在我国璀璨的五千年文明史上,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一直受到国外学者的质疑,在他们看来没有出土遗迹的证明无法承认一个朝代的存在。所以,为了探究夏朝的真实存在,近几十年来,考古学者一直在做不懈探索,尤其当二里头文化发现后,夏朝的踪迹终于通过考古手段捕捉到。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二里头出土了带有“夏”字的遗存,夏王世系也能与司马迁的记载相对应,但如果没有类似甲骨文这样的化石“史书”,仅从考古遗存本身发出夏究竟是不是国家的争论,还是非常有局限。所以,在考古领域,有关夏朝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位于河南郑州西郊的高新区沟赵乡赵村(东赵)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东距郑州商城约14公里,北距大师姑城址约7公里,处于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区域。当“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学术命题急需找到答案时,这一区域就被锁定为考古发掘的对象。这就是延续近3年时间的河南郑州东赵遗址发掘的初衷和目的,也是一次为解答夏朝是否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国家而进行的探索。

大中小三座城址套

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东赵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发现大、中、小3座城址,清理出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疑似祭祀坑区、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物。据介绍,东赵遗址新发现的“大城”初步判定是东周时期的,面积为100万平方米。“中城”是一座二里头时期的城址,面积为9万平方米,经推测,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中面积最大的。“小城”是嵩山以北发现的第一座确认的新砦期城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评价说,此次发现的大、中、小3座古城遗址,为进一步厘清夏商时期的时空关系有着重大意义,也为探寻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佐证。

新砦期城址:夏之前的过渡期

新砦期到底介于什么时期?这一考古学上的文化分期得名于新砦遗址,它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18.6公里的刘寨镇新砦村,包括今梁家台、苏沟、东湾和煤土沟四个自然村的大部分区域,是嵩山周围大型史前聚落之一。由于其年代在龙山时代和夏文化之间,所以,考古学称之为“新砦期”。“新砦期文化”尽管有着承上启下的特质,但在考古界有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不存在新砦期文化,因为只发掘到新砦遗址一个遗存,而且没有证据证明新砦期文化有直接的承上启下关系。直至东赵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新砦期文化并非个体存在,更重要的一点是,东赵遗址充分证明了它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介绍,此次在新砦期城址南墙外集中发现了40余座灰坑,灰坑口部均为圆形,大小相若,五六座为一组,残存坑口部填土多为质地紧密的红粘土。通过对已解剖的18座灰坑观察,它们均为袋状、平底,少数坑底再另挖小坑,出土陶片年代都为新砦期晚段。在部分坑内发现有猪骨架、龟壳、人骨等。对此,有关专家推测,这或是仓储类遗存,或与祭祀有关。

二里头时期城址:发现卜骨、童祭

“中城”遗址为二里头时期城址,始建于二里头二期,废弃于二里头四期。由于目前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城址不多,东赵“中城”的发现对于夏文化的区域聚落形态及政治地理结构研究是不可回避的重点对象。“中城”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婴儿奠基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据介绍,用以奠基的儿童遗骸,是在城墙的某一层位中发现的,说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夯筑城墙的过程中,有将小孩埋入奠基再继续夯筑的制度,这种以人奠基的现象,在同时代的城墙修筑中极为少见。同时,在“中城”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卜骨坑,出土数十块密集摆放的卜骨。这些卜骨都是被使用过的,上面有灼烧过的痕迹,也有卜兆,它们在同一个卜骨坑里集中摆放,应该是多次占卜的结果,据考古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商代殷墟卜甲集中埋藏放置习俗(制度)的雏形。

大型回字形宫殿建筑基址

此次发掘还发现了一个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回字形宫殿建筑基址,面积为3000平方米,建筑基址内包含陶片,检测为二里岗下层早段,二里岗下层晚段灰坑打破该基址,据此,考古人员推测该建筑年代为二里岗下层时期。这是目前发现规模仅次于偃师商城的早商建筑基址。此外,“中城”里还发现疑似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大型祭祀区:40多个祭祀坑排列有序,似有分组的可能,有的里面还有猪骨架和石铲。有学者认为,这里可能是仓储区。

东赵遗址延续时间长,年代序列相对完整,对夏商时期年代谱系或郑州西北的区域聚落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依据。它的发掘对于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鉴于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对夏商时期年代谱系和郑州西北的区域聚落研究能提供新的视角,对解决新砦期文化面貌、性质及归属问题有重大学术价值,有考古专家认为,发掘几十年都是有可能的。也许更多的精彩将会在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进一步揭示。

北京瞬间(1808):郑州东赵遗址夏代晚期卜骨
北京瞬间(1808):郑州东赵遗址夏代晚期卜骨
北京瞬间(1808):郑州东赵遗址夏代晚期卜骨

卜骨

夏代晚期(前17世纪-前16世纪)

河南省郑州市东赵遗址出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北京瞬间(1808):郑州东赵遗址夏代晚期卜骨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国务院网站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繁荣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