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818):荆州天星观战国文物

标签:
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墓地首都博物馆漆木羽人虎座凤鸟漆木鼓架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看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墓地出土的战国漆木羽人、漆木方座双头四角镇墓兽等文物。
湖北省文化厅网站介绍,天星观墓群位于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东北天星观村。墓群沿长湖南岸分布,东西长约4.7千米,南北宽约3.5千米。其保护范围内有天星观墓地、黄家湾东汉墓地、杨家台墓地、渔家湾墓地、二龙岗墓地、张湾墓地、陈家咀西周遗址、亨堂坟东周遗址共6处墓地和2处遗址。1978、2000年对天星观一、二号墓进行了发掘,资料非常丰富。天星观是一处楚国封君番氏家族墓地,对于研究楚国封君制度和葬俗等问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天星观墓地周围的5处墓地,墓主为战国中期的下大夫,随葬品反映的文化特征与天星观一、二号墓有一定联系。这些墓地与天星观墓地共同构成了天星观古墓群的文化内涵,为全面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7年5月9日北京日报《360余文物展现美·好·中华》报道了这次展览五个看点。摘录:
展览看点
此次抵京的文物中,有一件漆器是配着“支架”来的。在现场,这件凤鸟莲花漆豆被安置在一个塑料支架上。配支架,是因为此豆造型奇特:由莲花豆盘、鸟首、鸟身、鸟爪与蛇身分件制成,用榫卯连接和生漆粘接两种方法拼合。其中盘腹较深,口微敛,内壁弧,口沿平直。盘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莲花。盘下以一凤鸟为柄,凤头后仰向上,鸟颈弯曲较长,凤冠呈倒式与鸟背相接,鸟嘴张开至极限,鸟嘴里衔住方形榫头,榫头插入盘底榫孔内。凤鸟站立于蛇身之上,鸟身、双翅、鸟尾、鸟腿用整木雕刻。鸟胸脯前倾呈圆弧形,双翅略张与鸟背平,鸟尾呈扇形,双腿并列略呈蹲立之势,两爪平齐抓住一条蜷伏的蛇。蛇身修长,蜷伏成“十”字形,蛇头向后而偏左侧,蛇尾较细长且后飘上翘至鸟尾下部中间呈支撑状,顶住鸟尾,以起支撑作用,这表明楚人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已能较好地运用物理学中受力平衡原理。“太精巧了,加上年代久远,已经不再适合受力,所以荆州博物馆特意给文物定制了支架承重。”“豆”是用来做什么的?专家说,大多用于盛放腌菜、肉酱或调味品,与鼎、簋等组合为成套的祭祀礼器。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件文物出土自荆州市沙市区天星观村长湖南岸的湖滩上,是一座楚墓里的陪葬品,算是“芈月”家的祭祀礼器。
北京日报《360余文物展现美·好·中华》截图
成果展注释文字介绍,羽人是楚地巫风最盛时代最具创意的木雕作品,将人体与鸟的形象重构组合而成。
漆木羽人
战国(前475-前221年)
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墓地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漆木方座双头四角镇墓兽
战国(前475-前221年)
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墓地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虎座凤鸟漆木鼓架
战国(前475-前221年)
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墓地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漆木座屏
战国(前475-前221年)
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墓地出土
荆州市博物馆藏
凤鸟莲花纹漆木豆
战国(前475-前221年)
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墓地出土
荆州市博物馆藏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国务院网站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年-220年)》: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王朝的灭亡。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初期的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