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791):唐思惟菩萨像

标签:
思惟菩萨像保利艺术博物馆火烧寨唐代寺院遗址唐代皇帝的家庙历史 |
分类: 北京瞬间汉唐宋书画 |
在保利艺术博物馆,看唐思惟菩萨像。
保利艺术博物馆网站介绍:
思惟菩萨像,唐代
这尊菩萨像为汉白玉质,1972年陕西陇县火烧寨唐代寺院遗址出土,为唐代皇帝的家庙所在。这尊菩萨像很可能当年为唐代皇帝奉祀所专用,为唐代皇室雕刻作品。菩萨坐在圆形高座之上,左腿翘起,上支左臂,左手支面颊,右手敷搭在右腿之上。他双眼微闭,眼瞼下垂,正陷入深思之中,将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惟的场面表现得极为真实感人。菩萨头梳高髻,赤裸上身,下穿裙摆及足的长裙,跣足。菩萨形体与面相均刻划得肥硕丰满,前额宽厚,颊腮圆润,细腰丰臀,两足肥厚得体,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准。
有资料介绍: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释迦是他的族名,释迦牟尼为“释迦族的圣人”之意,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成道以后成为大智大觉之人,因此又称“佛陀”。相传,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生下他七天后便去世了,姨母波阇波提夫人将他抚养成人。社会的动荡和由于人的生理原因造成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和烦恼,引起了释迦牟尼的感触和深思,并萌发了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的念头。他的父亲净饭王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他还是毅然离开了王宫。他先是寻找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又经过六年的苦行,后来到一个叫伽耶的地方,在一棵菩提树下,面对东方,敷草设座,静坐思惟。经过七天七夜的禅思静虑,他终于战胜了各方面的烦恼魔障的干扰,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获得了无上大觉,成为佛。思惟菩萨像,表现的就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惟的场面。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昌盛,促进了佛教的繁荣,使佛教造像艺术又迎来了新的高峰。与当时社会流行的审美习俗相适应,唐代佛教造像艺术追求一种成熟美,即雍容华贵、庄重典雅,使得人物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的清瘦飘逸而转向丰满端丽,呈现一种婉转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同时,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要和人们创作思想的解放,也促使盛唐的佛像雕刻,无论在题材的广度,还是表现人物个性的深度诸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突破,从而使中国佛像艺术产生了新的飞跃。
思惟菩萨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