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744):糖房大院明什刹海寺

标签:
糖房大院什刹海什刹海寺段家大院滨海胡同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什刹海寺位于西城区糖房大院27号。
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
什刹海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属于募建寺庙。清顺治六年(1649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两次重修。
有一种说法,什刹海因什刹海寺得名。
到现场看,糖房大院27号在一个凹进去的巷子里,外面涨出来的房子应该是后建的。
新华网引2011年12月1日北京日报《北京西城修缮保护陈垣故居,入选区级文物》摘录:
什刹海寺位于后海西岸,寺前的街巷也因此得名。之后寺庙周边地带的胡同多有改动,现地址为糖房大院27号。什刹海寺整体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间及左右垛殿各两间,中殿三间及南北配殿各三间、南北配庑各三间;后殿五间及南北配殿各三间,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现存山门、中殿、配殿、后北配殿。均为硬山筒瓦顶,莲花瓦当。
有关报道截图
糖房大院
糖房大院边什刹海
糖房大院旁边是滨海胡同。什刹海寺、段家大院、糖房大院、滨海胡同、棠花胡同,其关系好像很难用简短的话描述清楚。
糖房大院(蓝线位置)位置图
千龙网引2016年4月21日社区报《隐藏在胡同里的“饽饽铺子”》摘录:
糖房大院位于什刹海后海西沿宋庆龄故居西侧,据说旧时这里曾经是京城做糖的地方,相传过去叫糖花胡同,所以也被称作为棠花胡同。过去的糖房大院内曾有着旧京城的“糖市”。至今的一些老院内还留有当年制灶糖的蓬杆石等工具,而后来随着德胜门地区“晓市”的兴起,糖房大院地区的居民也大多去晓市上贩售商品。据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糖房大院多有卖干果的店铺,还有不少专门做铁钉、马掌的铁匠铺子。但如今提起糖房大院,当地老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这里一位贩卖“缸炉”的刚师傅了。缸炉这是早年间北京满人饽饽铺的一种点心,将杂面堆发酵后加入碎果仁、红糖、碱等调料,放入炉中烘烤而成。过去,因为缸炉通常用红糖烘烤而成,所以一般人家在看望坐月子的女性时都会选择缸炉作为礼品,据传梁实秋先生就十分爱吃缸炉,曾把缸炉称作满汉细点。刚师傅家祖居在糖房大院内,家里祖传的缸炉手艺特别好吃。新中国成立前每天刚师傅都要把做好的点心拿到晓市上贩卖。当地的老人中,有不少都吃过刚师傅做的缸炉。在改革开放后,据说刚师傅也曾经人牵线搭桥,准备加入新开业的九门小吃。但据说此事后来没了下文,至于其中原委至今无人知晓。如今年过九十的刚师傅已经去世,而糖房大院这深受好评的缸炉手艺无人继承,竟成了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