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2017-05-07 08:04:58)
标签:

银闸胡同

张中行

青春之歌

杨沫

负暄琐话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张中行故居位于东城区银闸胡同24号。

当年这里是北京大学大丰公寓 是张中行、杨沫共同生活的地方,是《青春之歌》余永泽的住处。

到现场看,银闸胡同24号是在22、26号之间的一幢楼房,应该是新建的。也有记载大风公寓门牌号为银闸胡同26号的。26号等房子还有一点老房的痕迹。不过没有关系,当年公寓房已经没有了,只是看看环境,想想当初人的心境。

银闸胡同北面是沙滩北大红楼,正是因为当年“青春之歌”,东西向的街道现在名为“五四大街”。张中行说过,有时他会步行从故地经过。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青春之歌电影海报(图片来源:网络)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杨沫《青春之歌》原稿,中国现代文学馆

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作品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数字东城网介绍,银闸胡同,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北起五四大街,南止北河沿大街。全长459米,宽7米,沥青路面。银闸胡同,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银闸。据《京津风土丛书》载:御河,有白银铸水闸一座,上镌有“银闸”二字,故名。宣统时称银闸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旌旗胡同,后恢复原名。银闸胡同内原有一真武庙,规模宏大,民国时为内六区警察分局,今为市公安医院。24号原为北京大学“大风公寓”,今为民居。现胡同内有医院住院部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银闸胡同24号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银闸胡同26号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银闸胡同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银闸胡同北面五四大街和北大红楼

2006年3月23日北京网《流年碎影中寻找张中行与沙滩的故事》(吴海涛,北京青年报)摘录:

沙滩银闸胡同,是负载张中行和杨沫爱恨恩怨的地方。作为青年时代的初恋情人,张中行和杨沫只在沙滩共同生活了五年不到的时间。可这五年中的恩怨是非,却在大半个世纪中,成为世人不断追寻真相的“历史公案”。

如果张中行没有在晚年完成数百万言的学术和散文创作,大多数国人将会遗忘掉他的名字,而只牢牢记住《青春之歌》中杨沫塑造的那个消极形象—“余永泽”。作为青年时代的初恋情人,张中行和杨沫只在沙滩共同生活了五年不到的时间。可这五年中的恩怨是非,却在大半个世纪中,成为世人不断追寻真相的“历史公案”。

张中行关于这段往事的简短追忆中,对于沙滩生活的这段时光仅寥寥数语。“此后,我们的生活由交织的两种因素支配着。一种是穷困,因为我还在上学,就只好仍是她在外面工作。另一种是希望长相聚,因而只要可能,就在沙滩一带租一两间民房,用小煤火炉做饭,过穷苦日子。这样的日子,有接近理想的一面,是都努力读书……也有远离理想的一面,是我们的性格都偏于躁,因而有时为一点点琐事而争吵,闹得都不愉快。”(《流年碎影—婚事》)

于是,在早春的一个午后,我又回到了沙滩。张中行在《负暄琐话—银闸人物》一文中,曾介绍,“银闸是北京临近紫禁城东北角的一条小巷,北口外是大家熟悉的‘沙滩’……那是三十年代初,我住在巷内路南的一个小院落里。……我住在西屋,大概有两年吧,柴米油盐,喜怒恩怨,大部分化为云烟……”也就是在这篇文字中,我们隐约窥到了一个“妻”的形象。文章大略是说邻里人物有一些稀见的言行,小夫妻回斗室内描摹回味,窃窃私笑,别有情趣。梳理张中行个人的婚姻经历,我们不难判断,三十年代初他笔下称之为“妻”的这位女性正是杨沫。他们栖身的小院落正是当时银闸胡同里的“大丰公寓”,如今这里钉着门牌“银闸胡同26号”,早已变成了寻常百姓家。

张中行说,他有时也常会步行从这些故地经过,“望望此处彼处,总是想到昔日,某屋内谁住过,曾有欢笑,某屋内谁住过,曾有泪痕。屋内是看不见了!门外的大槐树仍然繁茂,不知为什么,见到它就不由得暗诵《世说新语》中桓大司马(温)的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东晋桓温所吟诵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称引以感伤生命的迅速消逝,同时也包含着浓浓的怀旧情绪。在《流年碎影—婚事》一文中,张中行明确表示自己这种感慨,是有怀念杨沫的成分在其中的,“这人是可怀念的人,虽然今雨不来,旧雨是曾经有的,这就好。”

北京瞬间(1709):银闸胡同张中行故居的位置

流年碎影中寻找张中行与沙滩的故事》截图(来源:网络)

2016年8月5日北京旅游网《北京胡同背后的故事》摘录:

北京东城银闸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南部。据《京津风土丛书》记载:御河,有白银铸水闸一座,上镌有“银闸”二字,故名。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曾经在银闸胡同居住过。张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追忆张先生,有人感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老头有骨气”。

2008年11月25日经济观察网《张中行:“疑”重于“信”》(雷颐)摘录:

张中行先生的文章,确如一饱览世事的布衣老头坐在冬日的阳光下,不紧不慢地拉拉家长里短,说说世态人生,简净素朴,不着余墨。我喜欢他的文章,还因为其怀人忆事、谈艺论学基本不离红楼沙滩 “老北大”,这里恰是我一直工作和曾经居住的地方。银闸胡同是他当年和 “林道静”(杨沫)同居之处,虽然现在面目全非,但每当路过这条胡同,我仍会不禁想起他的“银闸人物”中那些个有趣的“人物”,甚至会对“余永泽”、“林道静”们的不同选择和命运生发一番感叹。因此,在文革中杨沫单位的“专政组”来外调,对他进行种种威吓,要他按他们的要求“证明”杨是假革命、是叛徒时,张中行却顶住巨大压力,说杨当年是真革命,而自己却是不革命的。后来,杨还写文章对此表示感谢,说他这次表现十分勇敢。言下仍有他当年钻故纸堆,没有随她走上革命道路是胆小之意。但她毕竟知道,这时的不说假话之人少之又少,需要的勇气却也不下当年的“革命”。说到当年与杨沫的分手,张中行认为主要是两个人思想上有了距离,杨走“信”的路,他走“疑”的路,道不同,不相为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