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15):毕加索《抽烟斗的男人》

标签:
巴伯洛·毕加索路德维希中国美术馆带鸟的步兵抽烟斗的男人 |
分类: 芝加哥印象和看世界 |
在中国美术馆“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选展”,看巴伯洛·毕加索油画作品。
2013年中国美术馆办过类似的展览。2013年人民网7月16日《毕加索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观众:完全看不懂》摘录:
“请问毕加索的作品在哪里?”“不是说一共有四幅吗,怎么只摆出来两幅?”负责在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值守的工作人员李璐瑶,最近又增添了一项新任务,那就是每天回答观众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大家关心的焦点只有一个——西班牙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原来,“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作品选展”正在这里展出,毕加索的布面油画《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以及水墨画《人物形象》,成了此次画展中最耀眼的“明星”。这次展出的50件作品,全部是由德国著名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夫妇于1996年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当年,收藏家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89件作品,涵盖了平面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门类。此次展览以空间为线索,分为西欧、东欧与美洲三个板块,内容涵盖宗教传说、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而毕加索的两幅画作被摆放在展厅入口处最显著的位置,用馆内工作人员的话说,这两天那里成了中国美术馆最为“拥堵”的地方。
据了解,毕加索的画作在亚洲仅有中国美术馆收藏的4幅,其中包括3幅油画:《抽烟斗的人》、《带鸟的步兵》、《花瓶边的男人女人,半身像》和一幅水墨画《人物形象》。而唯一的这幅水墨画背后还有一段曲折故事:当时,路德维希只想向中国美术馆捐一幅毕加索画作,后来馆方几经争取,才得到了4幅作品,而那幅水墨画,此前曾悬挂在路德维希夫人卧室的墙上。和很多观众一样,张蓉婧和同伴专门为看毕加索的作品赶到美术馆参观,可当她们目睹了大师的杰作,第一反应却是完全“蒙”了。“这画的是什么啊?完全搞不懂!”面对《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张蓉婧惊讶地说,“感觉就像是由一些有三维效果的色块堆积起来的。”琢磨了半天,两人只看明白了一处地方,“柜子上边的那些,好像是些花花草草。”和张蓉婧的遭遇一样,不少观众都在毕加索面前败下阵来。展览现场,连连直呼“看不懂”的大有人在,甚至还有人因此觉得沮丧。尽管如此,仍有大批观众冲着毕加索的名气聚拢过来,然后又摇着头转身离去。观众对于大师画作的不解与好奇,在专家眼里看来很正常。“在绘画艺术中,令普通参观者看不懂的往往是相对具象而言的抽象语言,而抽象艺术正是二十世纪的典型艺术样式。”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解释说,于创作者而言,抽象就是要将不可见的东西给创造出来;于参观者而言,要理解这“不可见的东西”,就得有一定艺术素养作支撑。在他看来,即便是对于生活在同一文化土壤的西方普通观众而言,看懂抽象艺术也非易事。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8月4日。
2017年3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朱高磊):
近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选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精选117幅作品中的50幅作品,包括毕加索在内的众多国际艺术大师的作品亮相。分为19个艺术流派进行展示。展览沿袭2014年“路德维希的艺术课”的展览内容及形式,以时间、地域、风格为线索。在时间上,作品均为20世纪60—90年代;在地域上,作者广泛分布于欧美战后现代艺术大发展地区;在风格上,作品涵盖了欧美大部分流派,并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点。彼得·路德维希教授(1925—1996年)是德国著名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他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1927—2010年)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几十年间他们收藏了数千件珍贵的艺术品,又通过捐赠和外借的方式,让这些艺术品在世界各地几十家博物馆找到归宿,从而推动了世界艺术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国际间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1996年3月27日,路德维希夫妇在自己丰殷的艺术收藏中精选82位欧美艺术家的89件117幅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也是我国首次大量收藏西方艺术品。这批捐赠中的作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60至90年代,包括欧美现代主义各个阶段不同流派的大师名作,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巴塞利兹、吕佩尔兹,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利希滕斯坦因,以及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作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它们构筑了一个时代艺术的全景,使文化超越历史的断裂,连接人类文明的碎片,编绘完整而永恒的图像”。
巴伯洛·毕加索,抽烟斗的男人,1969年
巴伯洛·毕加索,带鸟的步兵,1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