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558):庞薰琹《香山之秋》

标签:
庞薰琹决澜社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香山之秋 |
分类: 北京瞬间近当代书画 |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思贤师心”展,我第一次看庞薰琹原作。包括《香山之秋》(1962年,布面油画,庞薰琹美术馆藏)、《紫与白的菊花》(1964年,布面油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背篓》(1946年,纸本水彩,中国美术馆藏)。
很少对不熟悉的画家作品感兴趣,这次是例外。对作品的欣赏有时很难用语言描述,似可用博物馆的“天籁琴音”来描述?
又想起第一次看莫奈、梵高原作的感觉。
2016年9月28日,“庞薰琹是谁——纪念庞薰琹诞辰110周年艺术作品展”在庞薰琹家乡常熟美术馆隆重开幕。说明我的不熟悉有一定客观原因。常熟博物馆网站介绍: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庞薰琹是一位拥有卓越艺术成就与非凡远见的杰出艺术家。无论是他组织领导代表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决澜社”,还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现代设计与教育事业,都显示出庞薰琹艺术思想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的体现既来源于他早年留学欧洲,亲身经历了西方工业文明洗礼下传统美学观的转变和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时代变革,也与他对中国社会现实与传统的深入考察有着紧密的关系。
庞薰琹(1906—1985),江苏常熟人,我国著名的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1925年赴法留学,研习绘画。回国后创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自觉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派美术成果的、有宣言的、有纲领的学术性社团——“决澜社”,蜚声艺林。历任上海美专及北平、四川、广东等艺专教职,兼中央、中山等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务长兼绘画系主任。195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主持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正式成立,任教授、第一副院长。庞先生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画及白描,尤精图案、装饰艺术设计,是我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拓荒者。庞薰琹先生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又是对艺术执着求索的一生。不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岁月,他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即使到了晚年,疾病缠身的他仍笔耕不辍。1977年至1982年,庞老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先后到山东、江浙、四川讲学、访问,每到一处庞先生都以速写或小品的形式记录下祖国美丽的山河,回到北京后,再以水彩画、水墨画或者油画的形式将之重新表现出来。
庞钟璐(1822-1876年),字宝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七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擢庶子,迁侍讲学士,署祭酒,授光禄寺卿,擢内阁学士,历户、兵、吏诸部。同治九年,擢左都御史,署工部尚书。十年,授刑部尚书。丁母忧,归。光绪二年,卒,谥文恪。
庞鸿文(1845—1909年),字伯纲,号絅堂,江苏常熟人。庞钟璐长子,庞薰琹祖父。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殚精于学,词赋骈偶,敏捷伟丽,为众所推服。益复研讨经史,旁及经世之务,凡兵、刑、盐、漕、河、渠,靡不推究其利害。历典广西、云南试,分校乙酉秋闱、庚寅春闱。任湖北学政,甄拔不绳一格,而训迪后进,尤以行谊为先。后迁国子司业,旋擢太常少卿、通政司副使,时值政变,鸿文知事不可为,遂移疾归。家居十年,办学堂,讲实业,卒以众论参差,不能展其志。为《常昭合志稿》五十卷。所著诗、古文词若干卷。
庞薰琹,香山之秋
1962年,布面油画,庞薰琹美术馆藏
庞薰琹,紫与白的菊花
1964年,布面油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庞薰琹,背篓
1946年,纸本水彩,中国美术馆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思贤师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