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477):皇子读书处上书房

标签:
上书房立身以至诚为本康熙雍正张廷玉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上书房的实践证明:最好老师的标准是可以讨论的;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硬件条件、最严格的要求不能保证培养出最好或次好的学生。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的几个皇子都已长到十余岁了,读书启蒙成为他们成长的头等大事。或许是康熙深感自己童年无师教导的遗憾,他决定要为皇子们选择最好的老师,而开蒙读书之处就选在自己理政的乾清宫东南侧庑房,以便于随时了解皇子们的读书状况。从那时起,宫中增添了一个“皇子学校”—上书房。雍正皇帝也深知皇子拜师受业事关重大,他即位后第二年,对皇子入学之事就特发上谕,明确规定上书房内陈设和师生见面之礼:“诸皇子入学之日,与师傅预备杌子四张,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安设桌上。皇子行礼时,尔等力劝其受礼。如不肯受,皇子向座一揖,以师傅之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隆重师傅,师傅等得尽心教导,此古礼也。”皇子初次见师傅,要向师傅长揖一躬,并抱拳行礼,师傅也要同样还礼,再引皇子向墙上悬挂的孔子画像施礼。有鉴于康熙朝皇子虽个个识文断字,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却几十年不断的教训,雍正又特为上书房题“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的座右铭,并委派满汉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为总师傅。总师傅之外,还有特别挑选的满蒙师傅,教满蒙文者称“内谙达”,教皇子弓箭骑射者称“外谙达”。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满蒙汉语文、《四书》、《五经》、吟诗作文及骑射等。皇子们虽身份高贵,但学习制度仍相当严格,从6岁起就得拜师入学,每天晨6时进上书房读书,下午4时左右才下课,虽严寒酷暑而不辍。一年之中只有元旦、万寿节、端午节、中秋节及本人生日时才放假一天。上书房中,因挂有“前垂天贶”、“中天景运”、“后天不老”三匾而具“三天”之称,足见清帝对“天朝”及皇室的命运寄以多大的期望。可惜,乾隆朝后,尽管皇子皇孙也都经过上书房的训练,但也无力挽回清朝的颓势,上书房也再未能造就出康雍乾三帝那样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撰稿人:刘潞)
上书房(高台甬路远端,右侧为南书房)
上书房(左侧,高台甬路远端为南书房)
上书房
新华网引2008年1月21日北京日报《“上书房”是怎样一个机构?》摘录:
上书房(又称尚书房,道光以后统称上书房),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清代的皇家“子弟学校”。上书房,始建于雍正年间,坐落在今故宫内乾清门的左侧,共有“五楹,面向北”,其中,屋有三层,分别为“前垂天贶”、“中天景运”、“后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称(另外乾隆帝在圆明园书房内也亲笔题了“先天不违”、“中天立极”、“后天不老”三块匾额)。上书房为什么设在这里呢?原来,是为了“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雍正帝还亲笔题写了“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先”的楹联悬挂其内;乾隆帝对上书房也十分重视,他给上书房题的楹联是:“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
在上书房,皇子读书相当辛苦,据记载,他们每天早晨寅时(3—5时),就要到上书房学习,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文、蒙古文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时)教课,一般要到午时(11—13时)方散,有时要到申时(15—17时),下午往往还有骑射等课程。元旦免上学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己时(9—11时)结束,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放假一日。皇帝还经常光临上书房,进行检查、督促,其严苛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可知,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与前代“皇子出阁讲学片刻即归,徒以为饰观者,真不啻霄壤分也。”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曾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拉(满语,汉译为“闲散人员”在内府供役者)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等,薄暮始休。然者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皇帝、皇子对上书房的师傅非常尊重。例如,雍正帝命皇子们对总师傅张廷玉、鄂尔泰要行拜见礼、作揖,张、鄂二人“立受之”。乾隆帝对上书房的师傅们也十分尊重。例如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翰林院后,“入直上书房”,任总师傅三十余年,“诸皇子皆敬惮之”。他退休后乾隆帝对他很照顾,并“每制文,屡以寄新”。嘉庆帝对他也很尊重,在他90岁生日时特赐匾额,亲笔题书“绿野恒春”四字。由于清朝统治者重视皇子读书、习武,并注重从中借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故清朝多数皇帝、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冯佐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