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

(2017-02-03 20:20:38)
标签:

白衣庵

方家胡同

京师第一图书馆

鲁迅

广化寺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东城区方家胡同的介绍牌记载:方家胡同41号是尼僧寺院白衣庵,清末京师第一图书馆曾设在这里。

这个不起眼的建筑有很多历史。

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方家胡同41号

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北京瞬间(1450):方家胡同明白衣庵

方家胡同

网易网引2016年8月13日北京晚报《忆明代古刹 白衣庵》摘录:

为什么这条600余米长的胡同,定名为方家胡同,经常有游客提问,我也进行过考证。因明代万历年间有位尚书方逢时在此居住,胡同因此得名。方逢时才华横溢,办事干练,政绩卓著,所以方家胡同也与尚书一起扬名。我的家住在胡同西口里路南,与路北的古刹白衣庵是近邻(现在是41号)。这座庵庙建于明代,有着5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十五年的《京师全图》中有白衣庵位置,文史专家朱家溍先生生前曾考证,白衣庵与西城区大石桥胡同里的拈花寺均建于明初。时至今日,白衣庵的建筑风貌以及当年的佛寺活动,仍然记忆犹存

此庵是京城最大的尼庙,山门三间,红墙灰瓦,迎面门额上刻有蓝底金字“古刹白衣庵”五个字。古刹山门两旁墙上有石雕透窗造型精美,山门经常关闭着,去庵里要走旁门,庵内共有4层殿宇和跨院。走进外院就看到高高的石台上三间正殿雄伟壮观,这就是大雄宝殿。殿里供奉着观音像和九尊娘娘像。殿前的石台上东西各建有砖砌的花池,每年春季牡丹盛开与殿前古老的明代正德年间铁铸大香炉形成一景。加之花香一片,时常引来不少香客和左邻右舍的住户前来拜佛赏花。院里有松树、槐树、石榴树,后院有柿子树、核桃树和枣树。那时庵内仅有十几个尼僧,环境十分幽静

上世纪50年代我正读小学五年级,周末或寒暑假会到庙里去玩。祖母是个街道工作的积极分子。记得我初次见到庵中住持尼僧喜师父时,那是随祖母到庵里检查卫生,这也是祖母搞街道工作的一项任务。当我们走进东跨院北屋时,招呼我祖母落座的就是这位庵中住持。我乖乖地站在祖母身旁,好奇地看着这位女住持。这位喜师父高高的个头,面色红润,眉清目秀,身材匀称,年龄也就三十岁出头,讲一口北京话。与祖母说话时,会很自然地双手合十,口中念出“阿弥陀佛”。随后我跟着祖母,同喜师父一起走至西院的一个配殿,她叫一位小尼僧拿来钥匙,打开门锁,我们一同走进殿里。这里光线较暗,喜师父领着我们来到长木案旁,对祖母说:“您看案上摆放的7块刻石,是清代道光年间宫里送给此庵的珍品,兰亭真水刻石7方,这4块是兰亭诗序4方,那3块是萨湘林临书的,保留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能亲眼来此观赏的香客很少啊!”祖母认真地观看,我还踮起脚用手摸了摸石方上的刻字呢!记得六年级暑假,我清早到胡同上厕所,回来经过大庙,看到白衣庵的山门大开。喜师父身边的圣云师父正在往出走。她是庵里负责外联的尼僧,个头不高,口齿伶俐,办事麻利。随后有几辆小轿车开到庵前,走下来十多个人,其中有八九位缅甸的佛教信徒和几个国内僧侣。住持喜师父领着尼僧出来相迎,一起走进了山门。这时胡同里的街坊们闻讯也向这里跑来。一些年长的人说着“今天庙里有佛事活动”。过了约半个多小时,庙里传来诵经声。只见大殿里香火很旺,喜师父身着丝绸僧袍,胸前挂佛珠与众僧尼正在念经,气氛甚是庄严。我上中学时,每到周六下午,会和两三个同学到国子监街的首都图书馆借书,然后走进白衣庵后门,直至配殿的廊子下,一起抱着自己喜爱的书,认真阅读,时间过得很快,将至傍晚,我们才匆匆由大庙前门回家。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佛像被毁,尼僧四散。白衣庵成了破败的空院子。那时又有谁还能想到庵中存放近二百年的7方兰亭真水刻石呢?后来据有心人讲,这7方真水刻石也在破“四旧”中流失。数月过去,白衣庵成了民政局职工家属宿舍。大殿均被隔成住房,各角落的跨院都住满了居民,寂静的古庙成了典型的大杂院。后来流落在外的老尼李静又回到了白衣庵。由宗教局安排给她腾出了一间老屋。那时她有七十多岁,身体还好,每月靠领取生活费买些米面和煤。屋里有一张旧木床和一个小柜橱,收拾得很干净。院里邻居还帮她买到了一个煤气罐。一天清晨我去买早点碰到了老尼李静,她正拉着煤气罐往东口走。我说:“师父,您这是换气去吗?”老尼说:“正是,我省着用一罐气可以用两个多月。”一路走着,她对我讲:“现在我身体还行,每月初一、十五还能到东直门内的通教寺去参加庙里的佛事,那里是全京城唯一的尼庙,年轻的弟子们也经常来这里看我。”这是我和老尼李静的唯一一次对活, 上世纪80年代的秋天,得知老尼李静往生了,时年86岁。一连几天,通教寺的众尼僧都来到她的住处给她念经,愿她一路走好。胡同里的街坊四邻都赶来送行,白衣庵的东小院站满了人。近年,我和两位老同学再次来到老庙,看到院内居民住的殿宇大部分均已翻修,还用上原来的灰砖灰瓦,整体上保持了古建原貌和风格。已损坏的戗檐砖雕也有所更换,我们看到,山门上的石刻“古刹白衣庵”依然清晰可见,更希望墙面里的明代石雕精美透窗,能早日呈现真容。以国子监胡同里清代火神庙山门的修缮为例,对古建能进行整旧如旧的修缮,恢复其原貌,成为胡同中的一景,这是我和老街坊的共同心愿。

中国文物信息网《鲁迅与图书馆》(叶淑穗摘录

京师图书馆虽然对外开放了,但该馆的馆址——广化寺,是一个地处僻远,交通不便的地方,每天到图书馆来看书的人不多,再加上这里本来就是一座古庙堂,房子破旧,地面也很潮湿,对于保存书籍是很不利的。因此摆在鲁迅等人面前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准备迁馆;另一方面就是要准备在适当的地方另设一座分馆查“京师图书馆案卷”中记有“民二、十、二十九部定(京师图书馆,原文略,笔者注)迁移改组,交周树人等人接收报部”的记载。1913 年10 月同日鲁迅日记记有:“晴、风、在部终日造三年度预算及议改组京师图书馆事,头脑岑岑然”。事实上鲁迅是为京师图书馆的迁馆与改组等工作伤透了脑筋。为筹建京师图书馆分馆,鲁迅等曾在宣武门外前青厂赁好一座房子,从总馆分出了一部分重复的书籍放到这里,委派了关来卿等一些人到这里工作。但实际开展工作后,又感到前青厂的房子比较狭窄,仍达不到做图书馆的要求。因此鲁迅日记从1914 年4 月至7 月又记有到“石桥”“豫章学校”“筹边学校”等地寻找房屋的记载,目的仍在另迁新址。最后是由前青厂迁至宣武门外香炉营四条胡同,并于1916 年2 月27 日在这里举行开馆仪式。鲁迅前往参加。当日日记记有:“星期休息,晨图书分馆开馆,有茶话会,赴之。”这样京师图书分馆的开馆就早于京师图书馆总馆一年。京师图书馆的改组及迁馆问题,从1913 年10 月就开始筹划,直到1915年6 月北洋政府才拨旧国子监南学官舍(北京安定门内方家胡同)作为京师图书馆馆舍。国子监南学建于清雍正年间,一直是清代国子监衙署的一部分。馆址从广化寺迁到这里,因改组及整理工作,读者阅览主要仍在京师图书馆分馆。当时成立了京师图书馆的筹备处,由鲁迅等主持。7 月间该筹备处即由广化寺迁至国子监南学新址,因位于方家胡同,故曾称其为方家胡同图书馆。鲁迅日记1915 年8 月20 日日记:“午后往方家胡同图书馆”。此时京师图书馆馆长由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担任。1917 年1 月26 日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新址重新开放,并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当日鲁迅日记记有:“上午赴京师图书馆开馆式”。会后并留影。现今鲁迅博物馆还保存着当年的这张照片。(《中国文物报》2016年9月6日)

人民网引2011年8月21日新京报《40多年前古刹成民宅 整治胡同凿出精美花窗》摘录:

前日,东城区胡同整治工程在安定门方家胡同内施工。工人们在剔凿该胡同41号院的“古刹白衣庵”旧外墙时,白衣庵原有的山门(寺院正面的楼门)重见天日,山门上的石制花窗保存完好。史料记载,这座白衣庵始建于明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变成大杂院。

发现凿墙凿出精美花窗

昨日,已经剔凿出来的东侧约四五平方米的山门上,露出灰白色的方砖和一保存完好且工艺精美的石制花窗。“很漂亮,很惊讶”,41号院的居民老戴说,白衣庵早就成了居民大杂院,他在此生活了30多年,山门一直被水泥墙覆盖,居民们从来没见过山门的真容。94岁的倪秀清大妈是院里年纪最大的居民。她说,1967年她家住进来时,白衣庵的山门就已经被水泥覆盖了。

回忆40多年前古刹成民宅

老北京人,63岁的学者马天骥所著的《闲话北京往事》中,一篇名为《方家胡同与古刹白衣庵》的文章中记载,“古刹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有四层殿宇及跨院。前殿三间,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后院还有殿堂三间。”上世纪60年代,马天骥曾到过该古刹。昨日,马天骥回忆,当时山门尚在,门已经封闭,门上方可见石刻凸雕的“古刹白衣庵”5个大字。整座院落显得很破旧,山门的外墙只是普通的灰墙。“当时有老居民带我进去看了。”马天骥说,“当时主殿观音殿的顶还在,其他都拆了,只呈现出一间间普通民房的样子。”马天骥在文章中还提到,庵内曾供奉观音菩萨及九尊娘娘像等。居民们说,如今院里住着近30户,老住户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搬来的,“从前白衣庵的前殿后殿很空旷,种了很多柏树、海棠、梨树,还有假山,特别漂亮。”

讲述

白衣庵山门的三间房现在是东城区房地中心安定门分中心第一管段的办公室,负责人赵先生说,山门上的“古刹白衣庵”5个字此前被水泥灰浆抹住,字迹能隐约透出,老住户和街坊知道此处是古刹,但外人都不知道。

老居民老戴说,1973年他搬来时,院里还有几位尼姑在此生活。其中有一位,邻居都叫她于大姑,于大姑还有个亲妹妹也在白衣庵出家为尼。白衣庵被改作单位宿舍后,几位尼姑仍在此生活,住在西配殿旁边的小耳房。老戴说,于大姑为人非常和善,对人很有礼貌,她喜欢种花,“记得她家养了很多君子兰”。86岁的居民李桂兰说,于大姑当年住在院里时,居家打扮与普通百姓一样,但仍一直吃素。东城区房地中心安定门分中心第一管段办公室的赵先生说,于大姑是白衣庵里最后一位尼姑,在1996年前后去世。(姚瑶 林阿珍 韩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