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424):校场头条清山左会馆

(2017-01-25 08:17:59)
标签:

山左会馆

山东会馆

校场头条

第三孔庙

国子监孔庙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山左会馆(山东会馆)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区)校场头条17号。光荣历史曾是北京城的“第三孔庙”,现在是大杂院,早已失去了当年风采。

门口送货的三轮引起注意。据说,能穿胡同是支持三轮派的重要依据,都是汽车行吗?几乎所有这样的三轮都没有合法的牌照。听说前一段时间搞了车上几统一:统一车辆装饰、统一车辆编码、统一保险,等等。但人、车无证的问题没有解决。这里面有便捷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好像没有人出来牵头说合法或不合法。

北京瞬间(1424):校场头条清山左会馆北京瞬间(1424):校场头条清山左会馆北京瞬间(1424):校场头条清山左会馆北京瞬间(1424):校场头条清山左会馆校场头条17

北京瞬间(1424):校场头条清山左会馆北京瞬间(1424):校场头条清山左会馆北京瞬间(1424):校场头条清山左会馆

校场头条

新华网引 2011211日北京青年报《新春寻访宣南几座鲜为人知的会馆》摘录:

宣武门校场头条17号,山左会馆也称山东会馆,是北京城的“第三孔庙”,堪称可与山东曲阜的孔子家庙相比众所周知,北京城里现存两座孔庙,即国子监孔庙、顺天府学孔庙,都在东城,难道西城还有堪称孔庙的地方么?出了宣武门不远,一拐便可进入达智桥,著名的杨椒山祠南面就是校场头条17号—山左会馆,也就是山东会馆。传说这里是清朝乾隆年间“刘罗锅”所建。据记载,现存会馆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扩建而成的,咸丰以后定期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它不是一般的孔庙,甚至可与山东曲阜的孔子家庙相比。会馆尚存东开的红漆蛮子门一间,没有雕饰的合瓦硬山过垄脊,十分朴素。屋顶杂草丛生,北侧的门墩早已失去,用一块带孔的大石头顶着门轴,看得出它确实是150多岁的“高龄老人”了。外墙倒还有些气势,足足占了半条胡同。一般,北京的重要院落多是坐北朝南,而这座会馆却坐西朝东,是否有面向山东“朝圣”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进入院门,新建的小厨房代替影壁堵在眼前,真能体会到名副其实的“大杂院”。老住户从这儿指到那说,这一片原来都是会馆,四进院儿,一百多间房,一千平方,横跨三条胡同,南侧本来应当向北延伸的校场二条到这儿就打住了。它的面积在京城现存会馆中名列第四,排在安徽、湖广、四川三座“省馆”之后。如此之大,得益于两位“帝师”的影响力。嘉庆、道光年间,山东潍县陈官俊是以后道光帝的老师,滨州杜受田则为后来咸丰帝的老师,并帮助咸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山东在京官员的实力大增,怎能没有一个更加理想的聚会场所呢。于是,大家集资扩地,建成了当时规模可观的会馆。而现在,院儿里并没有可称院子的地方,到处都是加盖小房形成的夹道,宽的并行两人,窄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里面居然还有人家,想照全景都拉不开镜头。几株老槐树也只能看到树梢,树身都被淹没在小房子中了。解放前,只允许山东人在此居住,最多时四十几户,目前则住了近九十户,翻了一倍多,仍留有一些山东后裔。院中的一位大爷介绍,二进院的正殿最大,虽经后代修葺,但形制没变。殿前的台阶已被埋入地下,上面建满了小平房,大殿被遮个严严实实,殿内黑漆漆的,打着手电才能模糊看见里面的结构,残存的方格状直棱窗保留了古老的痕迹,只有高耸的屋顶露出了头。屋脊两侧的山墙上整齐地排列着铃铛般的花纹筒瓦,戗檐和地基都是大条石砌成,墙面磨砖对缝,通风孔砖雕细致,整座房屋有鹤立鸡群之感,正如书中记载:“厅事五楹,规模大备。”与稍后兴起的湘军、淮军官员乐于营造大戏楼不同,山东人似乎比较“规矩”,不尚娱乐,得势后更加注重礼教,在会馆中专门修建五间正厅用来祭祀孔子,以期作为北京众多会馆的表率。但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是容纳上百人,衣冠楚楚,顶礼膜拜,年年“祭孔”的地方。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二十七日,仪式达到了鼎盛,不仅所用祭器、孔子圣像来自孔子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的捐助,而且参与的多是山东同乡、孔氏后代。当时,这里的祭孔活动几乎被孔家“包圆儿”了。在17项祭祀工作中,10项都由孔家人负责。大家公推在京孔子后裔中辈分最高的儒林郎、内阁中书孔宪彝(孔子七十二代孙)主持,孔庆鍸(孔宪彝从子)辅助。孔宪彝、孔繁洙(孔宪彝从孙)恭奉圣像;孔宪彝赞唱;孔宪阶(孔宪彝同辈)司尊;孔庆鉽(孔宪彝子辈)司爵;孔庆第(孔宪彝之子)司巾;孔宪恭(孔宪彝从弟)、孔庆鉽设彻;孔庆锳(孔宪彝子辈)掌瘗燎;孔宪恭、孔繁洙奉福胙;孔宪钰(孔宪彝同辈)司钟鼓;孔宪彝酬宾。祭礼后,便将悬挂正厅的孔子像移至专用的三间北房供奉,大厅内外的54件青铜、竹木祭器,必须由会馆管理人亲自检点封存,决不准仆从动手。这些礼仪和曲阜相同,为此孔宪彝专门写了一本书,藏于会馆,流传后世。可见孔子后裔对这里的祭祀十分重视,表现出一种对“家”的感情,是其它会馆和非“家庙”的孔庙没有的。山左会馆堪称“孔氏家庙”。清末以来,历经八国联军的破坏,科举制的废除,祭孔不兴,没有办学堂,也没有大戏楼的山左会馆,自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逐渐沦为大杂院,珍贵的祭器也下落不明,所幸这些房子还留了下来。如今,太仆寺街的衍圣公府已经消失,昔日辉煌一时的会馆“孔庙”风光不再,面对窘境,不知孔子后人当做何感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