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

(2016-12-03 18:44:07)
标签:

清华大学老师故居

西院

照澜院

新林院

文化

分类: 北京瞬间思考

再发一组清华大学老师故居。

一、清华老师故居很多成为了大杂院,但能保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应该珍惜。

当初设计这些宿舍的,都是有造诣者。同时,不像有的高校习惯校园内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树林拆了建房子,把平房拆了建高楼。待道路拓宽,把校园围城“口”字形,在校外高架桥上可以一览校园风光。清华一直以来采取校外拓展的方法解决新用地需求,保留下了校园里的这些房屋。

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

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

清华大学西院

二、用平等的眼光看故居。

故居不是玄虚的高门槛概念,而就是人住过的房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居。对清华园,社会、媒体好像过于关注梁林故居了;其它一少部分故居成为第二个层次,如四大导师;更多的房子就没有人关注了。这次整理资料,发现很多重大的贡献来自没人关注的故居的主人。

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

清华大学照澜院

三、注视大院的离去。

不光是清华里的几个院,胡同里也有很多的缩微的院。岁月流逝,家道兴衰,很多成为杂院。今天很多时候是注视大院的离去。

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

清华大学新林院

四、几乎不会有新“故居”

看清华、北大的蓝旗营高教小区,高楼森林中每一小格子都是一个或几个人的故居,但看这种故居怎么也没有“老”故居顺眼,要有很好的视力。还有,很难再有各方都认可的“大师”“大家”(姑且这样叫)。

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

清华大学胜因院

补充一点,不是说不应该关注梁林故居。恰恰相反,梁林故居也只是区级普查登记文物,还不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至少和国徽直接相关这一点,就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题外的话:在清华各处移动一般要有自行车。学校如此,城市更是。想起朱彝尊这个老爷子,当年没有汽车,没有地铁,甚至没有自行车,特别是没有相机,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在忙本职工作之余,到处跑来跑去,写出42卷《日下旧闻》,帮我们记了多少可能没有他,今天我们就完全不知道的北京的一面。很不容易。

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北京瞬间(1174):一组清华老师故居

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