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175):清华熊庆来故居

(2016-12-03 19:57:22)
标签:

熊庆来

熊庆来故居

清华大学

西院

秋菊有佳色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熊庆来故居位于清华大学西院31号(老门牌号10号)。

看介绍,熊庆来是清华西院第二批住户(1925-1937年)之一。

清华大学网站介绍,西院紧邻西校门,分两次建成。1924年建5排中式住宅共20套,每套住宅为二合院,后增建为四合院。1933年又往南扩建3排10套工字形日式建筑,新、旧西院为一处大院落,统称西院。院内树木成行,绿荫丛中一排排平房优雅宜人。50多位著名学者先后在此居住,王国维从这里走到颐和园投湖自尽,朱自清由此漫步近春园著成名篇《荷塘月色》,邓稼先、杨振宁、熊秉明随父辈邓以蛰、杨武之、熊庆来在这里度过美妙的童年时光,顾毓琇、庄前鼎、郑之蕃、陈省身、陈桢、吴有训、钱伟长、吴晗、陶葆楷等也曾居住于此。

求是网引光明日报《忆父亲》(熊秉明)介绍:

诗人中他最爱陶渊明。他喜欢菊花。住清华园西院时,每到秋初,便向学校的花房订十数盆各色的菊放在石阶的两旁,一两个月,院里充满“秋菊有佳色”的氛围。

清华大学网站《园中勤奋育桃李-吴有训故居》介绍:清华西院附近田地、山丘和水塘连成一片,清净而优雅,吴有训入住时熊庆来、郑之蕃、杨武之等居于此。后来他又乔迁于落成不久的新林院,与周培源、陈岱孙、赵访熊、潘光旦等为邻,这里同样树荫浓郁而风景优美。怡人的居所,让他潜心于物理学的研究和人才培育。

到现场看,31号在西院中路的最北面,为杂院。没有门牌号,但因西院命名很有规律,所以很好判定。

北京瞬间(1175):清华熊庆来故居北京瞬间(1175):清华熊庆来故居北京瞬间(1175):清华熊庆来故居清华大学西院31号(老门牌号10号)

北京瞬间(1175):清华熊庆来故居清华大学西院31号(远处)、32号

北京瞬间(1175):清华熊庆来故居熊庆来邮票

新华网资料:

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熊庆来(1893--1969),参与创建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数学系。长期担任云南大学校长。致力于复变函数值分布理论的研究,在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方面有一系列成果,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熊庆来,字迪之,1893年10月20日生于云南省弥勒县的息宰村。其父熊国栋曾任赵州府学官。熊庆来12岁时即跟随父亲住于任上,受到革新思想的熏陶,对民众疾苦有所了解。1907年,他考入昆明的云南方言学堂,同年学校改名为云南高等学堂。1911年,熊庆来考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学习法语。1913年初,熊庆来报考云南省留学生考试,以第3名录取。同年6月到比利时包芒学院预科入学。次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侵占比利时。熊庆来辗转经荷兰、英国前往法国,途中染上严重的肺病。抵巴黎后,他进入圣路易中学数学专修班。1915年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格勒诺布洛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耶大学、马赛大学,取得高等普通数学、高等数学分析、力学、天文学、普通物理学证书,并获蒙柏里耶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1年初,熊庆来离欧返回昆明,任云南工业学校、云南路政学校教员。同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他为新设立的算学系(即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那里任教的5年中间,他开设了许多课程,并自编讲义,计有《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论》、《微积分》、《解析函数》、《微分几何》、《力学》、《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高等算学分析》等10余种。其中《高等算学分析》列为大学丛书,于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5年秋,熊庆来曾到西北大学任教1学期,而次年的春季学期仍回东南大学。1926年秋,他应邀北上,任清华学校教授,不久继郑桐荪任算学系主任。1929年,他主持开设清华大学算学研究所,次年录取陈省身等为研究生(1931年入学),并于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休假出国期间代理院长。1931年召华罗庚至清华大学任助理员。1932年,熊庆来赴瑞士苏黎世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后,他利用清华大学的休假期一年,转赴巴黎从事研究工作,与著名的函数论专家G.瓦利隆(Valiron)一起致力于函数值分布理论的研究。后来又请假一年,以《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论文于1934年荣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34年,熊庆来返回北京继续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1935年中国数学会在上海成立,熊庆来为发起人之一,并任首届理事。他还会同北京、上海等地会员倡议,创办《中国数学会学报》,并任编委。1937年夏,熊庆来应聘担任云南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便竭尽全力延聘教授,添置设备,增设院系专业。在抗战时期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将原来仅有300多学生的学校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许多著名教授及1000多学生的大学。1949年9月,熊庆来随梅贻琦团长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次大会,会议结束后暂留巴黎作研究工作。不久患脑溢血致半身不遂。他意志坚强,恢复尚好,用左手写字,坚持从事研究工作。此后的7年中在法国发表论文20余篇与专著《关于亚纯函数与代数体函数——R.奈望林纳(Nevanlinna)的一个定理的推广》,后者由巴黎哥特-维拉书局于1957年出版。1957年6月,熊庆来返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以后并担任函数论研究室主任,所务委员会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科学记录》等期刊上又相继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他招收研究生,指导青年学者,倡导与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从1961年至1964年每年出席全国或北京的函数论会议并作学术演讲。在这期间,他还在家中主持北京地区的函数论讨论班,每两周一次。1959年,熊庆来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被推举为第3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64年底继续担任第4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并于次年1月任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于1969年2月3日逝世于北京。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为其平反昭雪,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东南大学网站资料:

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0年,他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以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在熊庆来的培养下,华罗庚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在熊庆来70多岁高龄时,他虽已半身不遂,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这就是青年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熊庆来爱惜和培养人才的高尚品格,深受人们的赞扬和敬佩。早在1921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时,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很有才华,经常指点他读书、研究。后来又和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共同资助家境贫寒的刘光出国深造,并且按时给他寄生活费。有一次,熊庆来甚至卖掉自己身上穿的皮袍子,给刘光寄钱。刘光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后,经常满怀深情地提起这段往事,他说:“教授为我卖皮袍子的事,十年之后才听到,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件事对我是刻骨铭心的,永生不能忘怀。他对我们这一代多么关心,付了多么巨大的热情和挚爱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