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184):清华王芳荃故居

标签:
王芳荃照澜院王芳荃故居清华大学王元化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王芳荃故居位于清华大学照澜院12号。
王芳荃(1880-1975年),字维周,湖北沙市人,我国早期英语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抗战之前,他的生平小传就被收录进中国图书大辞典馆编辑出版的《民国名人图鉴》。清华最早一批员工之一。毕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照澜院12号
《清节自励的王芳荃》(陈礼荣,2004年第三期《档案与史学》)介绍:
1912年1月,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麦克威廉有心向王宠惠举荐王芳荃去搞外交。他听说这一消息后,当即婉言谢绝了医生的好意,他表示此生唯愿做一名普通教师,而无意于涉足官场。这时,由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所开办的清华学堂已经开始招生了,经有关方面的推荐、遴选,王芳荃被作为首批录用的教职人员,奉调到北京在该校任英文教师。1913年,学校派他前往美国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1915年,王芳荃回国,继续在清华学堂任教。1928年,因国民政府派罗家伦主持清华大学,他为抵制国民党搞的“政训”教育,愤而辞职,远走关外任教于东北大学。其后,国难旋踵而至,战祸连年,随着东北大片国土沦陷,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王芳荃随即入关重返北平,临时应聘到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路管理学院当英文讲师,翌年即正式改聘为专任教授。
王芳荃是王元化之父。王元化逝世以后,一些报道介绍到王芳荃、照澜院,以及四导师。
2008年5月12日新华日报《著名学者王元化逝世》:
本报讯著名学者王元化因晚期肺癌9日晚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4岁时一家搬进清华园西南角的南院(注:即现在照澜院),一号住的是赵元任,二号是陈寅恪,王国维也住在南院。从王元化的书房名“沪上清园”,就不难看出清华“求真求实”精神对他的影响。王元化解放前从事过《奔流》等杂志编辑工作,解放后曾在复旦大学任教。上世纪30年代起,王元化开始文学评论学术研究生涯。1955年,受“胡风案件”影响,被迫弃笔。“文革”后,王元化复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他的论文集《思辨随笔》,被评为国家图书奖。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元化弟子翁思在称,最近两三个礼拜,王元化常常是醒来片刻,与探望者喃喃说几句,又昏迷过去了。即使在这样短暂的苏醒时刻,他也不乏幽默感。学生钱文忠来到病榻前,问他还认识自己吗?他嘴里的字一个一个吐出来,你是忠—文—钱。北大教授吴小如与他阔别多年,来看他时问还认识吗?他反问:你不是俞平伯的弟子吗?(张弘曹雪萍)
新华日报报道
有一种报道介绍,王元化一岁时母亲带着他来到父亲任职的清华大学团聚。童年都在清华南院度过,住在南院12号。1920年代清华国学四导师除梁启超外均居此处,其中1号为赵元任,2号为陈寅恪,17号为王国维。
有的媒体演变为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王芳荃并称为“清华四导师”,感觉有些困惑。因为清华校园立有四导师雕像,没有王芳荃;在清华大学网站输入“王芳荃”,几乎没有信息。
中国经济网引2008年5月11日南方日报《中国学界泰斗“北钱南王”尽失,王元化在沪逝世》摘录:
王元化小时候住清华南院,住1号的是赵元任,2号是陈寅恪,7号是王国维,他的父亲王芳荃与这3个邻居在当时有“清华四导师”之称,闻一多、余上沅、梁实秋等我国一批现代著名学人,都曾是他的学生。在清华南院一直住到7岁。王元化至今不忘儿时趣事,“王国维的脑后拖着一条奇怪的小辫子,南院的小孩子们就给王国维起了个外号“王小辫”。每当王国维走过,他们就追在后面喊:“王小辫、王小辫!”王元化的母亲对他说:“你不要笑他,他是这里最有学问的人。”
南方日报报道
2008年5月19日东北网《“南钱北王”成绝响,王元化:一代学界斗士西归去》摘录:
回顾王元化一生思索的精神源头,就不能不提到清华园。1921年秋天,一位妇女在丈夫的劝说下抱着孩子离开武昌走进了清华园西南角的南院12号,她怀中那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就是王元化,而她的丈夫就是当时跟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并称为“清华四导师”的王芳荃。
清华四导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前
清华四导师,国家博物馆蜡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