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179):清华余冠英故居

(2016-12-04 15:23:37)
标签:

余冠英

余冠英故居

照澜院

清华大学

汉魏六朝诗论丛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余冠英故居位于清华大学照澜院11号。

看照澜院住户表,余冠英是照澜院11号第二批(1925-1937年)住户,也是抗战胜利后的住户。

读过不少余冠英的“普及书”,有相当能力又愿意做这种事的人很少。

照澜院11号现为一家商贸公司。

北京瞬间(1179):清华余冠英故居北京瞬间(1179):清华余冠英故居北京瞬间(1179):清华余冠英故居北京瞬间(1179):清华余冠英故居

清华大学照澜院11号

中国社会科学资料:

2008年7月4日松江报《淳儒硕学余冠英》(记者陈佳欣整理)摘录:

余冠英,这是一个古典文学学界不能忽略的名字。中国典籍浩如烟海,他披沙拣金,主持编撰《中国文学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唐诗博大精深,各种选本数不胜数,而他所编选的《唐诗选》长久以来一直被公认为“唐诗的最佳选本”之一。他师出清华园,后又在母校、西南联大任教职,当时谊兼师友的朱自清曾为他写过小传,评价他为文“理胜于辞”,谓其为“狷者之流”,“外温然无圭角而内颇有所守”。

余冠英(1906-1995)松江人。1922年考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各体文习作、历代文选等课程,并主编《国文月刊》。1946年秋回到清华园,任中国文学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汉魏六朝诗等课程。1953年国家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时调至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今之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长期担任文学所古代文学组(室)主要负责人。并曾任文学所副所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遗产》主编等职。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际笔会会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职。主要著作有《汉魏六朝诗论丛》、《古代文学杂论》、《乐府诗选》、《三曹诗选》、《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诗经选译》等。并曾参与多项集体科研项目。

亦师亦友朱自清

在清华的众多老师中,对余冠英影响最深,交往最密切的当数朱自清。当时不少学生怕选他的课,因为朱先生要求严格,每次上课必要点名,有没来上课的,第二天他走廊里见到,立即能喊出姓名,问他为何缺课,直说得对方面红耳赤。但是余冠英却选了多门朱自清的课,还把自己的文章拿来请朱自清一一过目批改。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至交。朱自清对余冠英悉心指点,给了他许多启发。余冠英当时主修中国古典诗歌,同时也爱创作新诗。四年级时,他组织了“唧唧诗社”,作诗品评,兴致盎然。他还用汉朝大将“灌婴”之名为笔名,在《清华周刊》及《中国文学会刊》上发表了多篇小说、散文。著名作家、文学史家吴组缃在《谈谈清华的文风》一文中对他的评价很高:“园子里常写东西的人,我不妨先谈灌婴君。我就打算派他是清华园的代表作家,因为他的文章,最能代表清华园的文风,他善长于小品、散文,……他的文章底委宛,冲淡处象朱佩弦(朱自清)先生和英国贝尔磅,轻快、趣味处象周作人、俞平伯二先生。至于纤巧绮丽处则是他自己的。”大学毕业后,余冠英留校担任助教,考虑将家眷从南方接来。但是在清华园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宿舍,朱自清慨然将自己在清华北院的住宅腾出两间借给余家使用,两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朱自清夫人名竹隐,余冠英夫人名竹因,名字中都有“竹”字,两人又同姓陈,学生们戏称他们的宿舍为“四个斋”,课余常来叙谈。抗战胜利后,朱自清重任清华中文系主任,余冠英则为讲授“中国文学史”和“汉魏六朝诗”的教授。两人办公室恰巧门对门,朱自清爱吃零食,爱喝酒,尤其爱吃花生米,但他长期生活不安定,家庭负担重,加之过度劳累,使他的胃很不好。余冠英怕他胃痛,常限制他吃零食。朱自清就像孩子讨饶似地央求说:“只吃十颗好吗?哪怕五颗,三颗也行!

清华师友应相忆

余冠英早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入中文系。当时清华园名师荟萃,鸿儒云集。杨树达、陈寅恪、黄节、刘文典、朱自清、俞平伯等著名学者都为他讲过课。每当谈起清华的师长,余冠英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佩服他们的人品和学问。“陈先生最博,但记他的笔记最难,因为他中气不足,每一句话只能听清前半句;朱先生最用功、最认真,教古今诗选,每堂课都讲得满头大汗;黄节先生,讲阮嗣宗诗和汉魏乐府中的‘风’诗,他鼓励青年作诗给他看,批改很细。”他也会兴奋地聊起清华同学的种种趣事。说到萧涤非先生,便得意地夸耀他们曾经组建过一支足球队,萧先生当时在队里踢的是前锋,而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大将;说到钱钟书先生,他连声称道,夸奖他读书用功。他说钱先生个头不如他高,经常爬上梯子找书,把满书架的书都翻遍了,而且他还喜欢记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垒起来有座小山高。余冠英与人为善,一直很有人缘,在师友同事中,有极强的亲和力。有一年元旦,清华中文系老师齐齐聚集在余冠英家开新年晚会,朱自清先生带头在他家门口扭起了秧歌

著述等身学养深

余冠英的学术成果中影响最大的是几种古代诗歌选本。包括《诗经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选》和《唐诗选》(主编)等。《诗经选》被公认为《诗经》选注本的代表性的成果,《中国诗歌大词典》云:“此书为解放后较早,较有权威性的《诗经》选注本。”《唐诗选》当年甫一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争先购买,在新华书店排起长龙,一印再印,印数突破百万大关。虽是普及选本,但余冠英的著作却体现了很深的学术素养。几十年中各种版本的同类作品层出不穷,专家们公认余冠英的作品是最高水准的。这是因为,余先生治学绝不拘一家之说,而是博雅精深,掌握广博的材料,参考古今众家之言,在博采众说之精华后,自成一家之宏论。他解释古代诗歌,其独到处往往发人所不能发,而又十分妥帖确切,令人信服。因此看似普及性的解释古诗却凝结着他几十年的学术功力,一篇一章都折射出他令人叹服的严谨与平易的学风。主持《中国文学史》(三卷本)写作时,他是总负责人兼上古至隋段的主持人。余冠英在热心辅导青年学者的同时,又怕他们累倒了,于是自己找来了象棋,休息时与大家同乐。在他的带领下,这套书终于于1962年出版,并以其资料之翔实,观点之严谨,被誉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史研究工作的一大收获”。30多年中在国内文学史界一直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北京瞬间(1179):清华余冠英故居北京瞬间(1179):清华余冠英故居

清华大学网站上的余冠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