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272):大石桥胡同明拈花寺
标签:
拈花寺大石桥胡同千佛寺司礼监太监孝定皇太后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
山门处文物介绍牌记载:明万历九年(1581年)司礼监太监冯保秉承孝定皇太后命创建,初名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赐名拈花寺。
搜狐网引 2010年10月31日北京晨报《北京明代拈花寺成大杂院仅山门可看出模样》摘录:
西城区大石桥胡同深处,明代古寺拈花寺的山门颤巍巍地立着。山门一侧已经开裂,靠木架支撑着。门下的标牌上显示,这里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旁边晒满了被子。走进院子才发现,山门其实是这座古寺保存较完好的部分,里面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杂院。聚集着密密麻麻的简易房。据守门的工作人员介绍,院内的人大印刷厂仍在运转,也有房屋出租给了一些单位和个人。“大殿、韦驮殿早就没有了”,工作人员说。提到去年失火的藏经楼配楼,工作人员警觉起来,“楼已经没有了,不谈这个。”“院子里私搭乱建还很严重呀”,“这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容易解决。”一句历史原因,似乎给奄奄一息的拈花寺下了绝症诊断书。关于拈花寺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对媒体的解释是,腾退是保护文物最好的办法,但拈花寺目前居住人员复杂,印刷厂如果腾退出拈花寺,职工如何安置也很困难。显而易见,拈花寺的危机短期内还无法化解。
腾讯网引2014年1月27日新京报《人民大学印刷厂占明古寺60年,古墙钉晾衣架》摘录:
记者昨日获悉,在被占用了60年后,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寺拈花寺将在下个月完成人民大学印刷厂厂房腾退工作,并启动60年来首次大修,随后重新恢复为宗教场所。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雍和宫住持胡雪峰大喇嘛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解放初期,雍和宫被人民大学印刷厂占用,作为厂房使用,随后拈花寺大殿被拆除,用于建设厂房;天王殿、藏经楼等寺庙原有建筑还尚存。60年来拈花寺没有进行过大修,损坏情况比较严重,“破烂不堪”。此外在2007年和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两次因拈花寺未落实隐患整改的要求,申请法院行政强制执行。但此后因人民大学印刷厂配合整改未予执行。据了解,佛教界与人民大学印刷厂就拈花寺的腾退问题展开长达10余年的交涉,佛教界通过政协等机构提出相关要求,市政协委员传印法师在市政协会议上连续10年提出腾退拈花寺的提案。而文物部门则因为隐患严重而不断对人大印刷厂施加压力要求整改。记者从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获悉,北京市佛教协会与人民大学印刷厂的交涉中,北京市领导采取了积极的推动工作。去年6月27日,在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等市领导主持召开的北京市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原则同意了拈花寺腾退补偿方案。同日下午,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就督促落实拈花寺腾退提案召开专题座谈会,希望各方抓紧落实相关工作。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佛教协会与人民大学印刷厂在腾退金额上经历了多年的谈判,并曾以3000万元的腾退补偿费用接近达成一致,市发改委也将这3000万元批复下来。但由于谈判过程中,相关费用上涨,人民大学印刷厂随后提出了5000万元的腾退补偿。为了尽快达成一致,避免相关腾退补偿费用再次上涨,市佛教协会在向北京市相关部门汇报提出追加腾退补偿费用的同时,垫资1500万,先期支付4500万元用于腾退。去年夏天,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印刷厂四方签订了《拈花寺腾退移交协议书》,去年8月27日,北京市佛协将第一笔拈花寺腾退补偿款支付人民大学印刷厂,待腾退完成并经检查验收后,支付剩余补偿款。自此,腾退工作正式启动。双方约定在今年2月份前完成腾退交接。
大石桥胡同61号
大石桥胡同
部分报道截图(图片来源: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