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289):石头胡同余三胜故居

标签:
余三胜余三胜故居石头胡同前三鼎甲春台班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余三胜故居位于西城区石头胡同61号。
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为老生三鼎甲。
61号有里、外两个门,似乎是在原来基础上向胡同扩建了。
凤凰网引2015年11月9日中国江苏网《北京胡同故事
石头胡同是一条老街巷,明代时就已存在,皇宫所用石材都存放在这条胡同中,所以名为石头胡同,从未改变过。石头胡同也是著名的妓院集中地,是我国著名人文景观街道之一,石头胡同历史上开设有望江会馆、盂县会馆、严陵会馆、龙岩会馆、大北照相馆、西医诊所、大陆戏园、三合成书茶馆、祥聚公饽饽铺、大昌油盐店、酒馆、大烟馆、白面房、当铺、棺材铺等。对于妓院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金福院、连升院、怀春堂等12家,另一种是桂香班、贵连班、蕊芳园等。值得一提的是37号曾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张二奎的住处,61号是余三胜故居,现已成为民居。
和讯读书网《深巷名伶遗踪》(赵润田)摘录:
距离此地不远有一条石头胡同,是铁树斜街南侧最宽的两条胡同之一(另一条是陕西巷),那里还能找到当年与程长庚合称“前三鼎甲”的张二奎和余三胜的故居。这两位也都是程长庚同时代的翘楚,从19世纪中叶所开始的京剧繁荣,是用这些人的天才、德行和勤奋奠基的。张二奎的故居在37号,院前是一个厕所,院门是蛮子门的样式,木框已经显着很老了,门墩磕碰得没了模样。街上的马路比院内的门道还高,里面早已是大杂院了。余三胜的故居在61号,门楼上红漆剥落,院内住户的小房已经搭到大门外了,把门楼挤得更显狭促。
石头胡同61号外门
石头胡同61号第二道门
石头胡同61号
石头胡同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网站资料:
余三胜(1802-1866年),字开龙。潜山县人(一说湖北罗田县人)。清道光年间为北京春台班压台主角,咸丰年间为春台班主。同治二年(1863
余三胜原工汉调老生,以致被误认为是湖北籍人。实际上,咸丰七年(1857
他擅演的戏目主要有:《桑园寄子》、《空城记》、《摔琴》、《碰碑》、《珠帘寨》等。尤以唱西皮最佳,所演《探母》、《骂曹》、《藏剑》、《捉放》等,人称“举世无双”。京剧艺术中的反二黄调主要是由他创作的,至今在京剧《李陵碑》、《牧羊圈》、《乌盆记》等传统戏目中,仍可欣赏到余三胜当年创造的旋律。与他同时代的名演员刘赶生、孙菊仙等,逢余三胜演出,都暂停自家的戏场,而到他的台下凝神习听。
据戏曲典籍载,余三胜“北上最早”,演技“前古未有”。不仅长于文唱,兼擅靠把(武打戏),且能融合徽、鄂二音为一炉,使其演唱时音节回转,顿挫抑扬,缠绵悱恻,别具新意,形成独特流派。前人曾把余三胜比作长于写景状物的韦应物、孟浩然,说他“唱腔如空山鼓琴,沉思独往,观者如游名园,花木翳荟中有幽鸟一鸣,尘襟为之一涤。”誉他与程长庚、张二奎为“老生三鼎甲”。评唱腔者说,程长庚清刚隽上,张二奎实大声宏,余三胜则以苍凉悲壮见长。后来老生名角均无人能超脱这三家之外者。更兼余三胜通晓诗书,口才雄健,偶遇搭档因故出场来迟,他都能随地选词,临机应变,滔滔不绝地道白开来,不使冷场,使得他人望尘莫及。
余三胜子紫云(1856-1899年),名金梁,谱名科荣,字砚芬(或艳芬),幼从梅巧玲(梅兰芳祖父)为师,后成为四喜班名主角,工花旦、小旦、青衫,兼有时小福的典雅与田桐秋的流利。其绕场走步的技巧,后人争相师法。评者认为他是“梅兰芳之先驱”。
紫云子叔岩(1890-1943年),名弟祺,字小云。其岳父陈德霖为梅兰芳、姜妙香的艺师,他本人则师从姚增禄、谭鑫培学艺,工老生,少时嗓音高洁,人送绰号“小小余三胜”,认为他是可以步其祖父后尘的。后来,因久长音疲,略受影响,但他才兼文武,容貌儒雅,长于做白,故仍与杨小楼、梅兰芳三分天下。平生能戏有一二百出,最得意的演出本为《定军山》、《打棍出箱》、《南天门》、《天雷报》、《南阳关》、《盗宗卷》、《宁武关》、《珠帘寨》、《击鼓骂曹》、《打渔杀家》等,可归类为清一色的谭派戏。另外,余三胜弟四胜,工副净;叔岩弟卓夫,工老生。祖孙三代,有名伶五人名载伶史,堪称艺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