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935):菜市口鹤年堂原址

标签:
鹤年堂丁鹤年骡马市大街菜市口大街戊戌六君子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鹤年堂成立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是由元未明初著名回回诗人、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建的。
查各种资料,鹤年堂原址有一个固定表述:坐落在现宣武区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花了一点时间弄明白:鹤年堂原址在菜市口东北角;1958年迁到菜市口西北角,原址附近后来建老菜市口百货商场(网上有《2000年9月11日菜市口百货商场迁往新址》的新闻,奇怪的是,新闻中没有记载原址、新址在哪里,不知道是否新闻中原址在此);2009年迁菜市口西南角,为一幢大楼的一部分。
查资料,丞相胡同为现菜市口大街位置偏东。清乾隆时期改名为神仙胡同,后改为丞相胡同。1965年改名为菜市口胡同。看1965年菜市口地图明白什么是菜市口丁字口(宣武门外大街、广安门内大街、骡马市大街构成),等等。1999年左右新开通宽大的菜市口大街(菜市口丁字口因此消失)、数倍拓宽骡马市大街,道路的格局有了很大变化。有新闻说2009年老字号鹤年堂迁址菜市口西南角,是说从1958年的地址迁去,而不是从初创地迁去。
菜市口法场位于宣武门外大街以东,铁门胡同、米市胡同以西,这段骡马市大街及以北的位置。即现在菜市口十字路口东北角位置。
有的文章说菜市口法场位于现在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北角位置,是把1958年迁来的西鹤年堂当做鹤年堂初创位置了。
1898年,戊戌六君子在鹤年堂前的菜市口法场遇害。鹤年堂掌柜王圣一取出“鹤顶血”分发“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阳下肃然而立,并无一人接受。1926年,康有为走到鹤年堂门前,放声痛哭,哭毕道:“找到鹤年堂,就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难地!”
1899年,王懿荣使家人去鹤年堂抓药,发现从药品中发现甲骨文。
鹤年堂原址的位置
现在位于菜市口西南角的鹤年堂
严嵩、杨椒山题字在同一家店面前,算一景
鹤年堂网站资料介绍:
丁鹤年(1335-1424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生于元惠宗元统三年,卒于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终年九十岁。武昌籍色目人,其父职马禄丁任武凸达鲁花赤。鹤年以父名丁为姓丁。元朝末,父官武昌,遂为武昌人。元亡,避四明。方国珍据浙东,最忌色目人,他转徙逃匿。明初,还武昌,生母已前死,不知殡处,恸哭行求,得骨以葬。晚学浮屠,结庐居父墓。鹤年好学洽闻,精诗律,自以家世仕元,赋诗情词悱恻。有丁鹤年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丁鹤年悬壶济世,他对许多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和穷人免收问诊费,瘟疫流行期间还给贫困人群发放药品。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药铺,比同仁堂要早二百多年。老北京人都知道,“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
“鹤年堂”牌匾传为明代奸相严嵩所书。鹤年堂大门两侧的楹联“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由明朝重臣杨椒山题写。在鹤年堂有一块珍贵的历史文物匾额,上书“调元气”、“养太和”,题写者就是赫赫有名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当年戚继光要带兵去抗击倭寇,鹤年堂专门赶制了一大批“白鹤保命丹”,送到戚继光的营帐里,救治了成千上万的抗倭勇士。为表示感谢,1568年,戚继光欣然写下了“调元气”、“养太和”。
中国经济网引2007年6月25日北京日报《菜市口揭秘:曾斩六君子
“先有鹤年堂,后有菜市口”。鹤年堂始创于1405年—1408年。鹤年堂店名取自《淮南子》中“鹤寿千年,以极其游”句。鹤年堂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药铺,比同仁堂要早二百多年。鹤年堂由元末明初祖籍在西域的诗人丁鹤年所开。丁鹤年著有《丁鹤年集》。丁鹤年亦精医术。丁鹤年悬壶济世,他对许多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和穷人免收问诊费,瘟疫流行期间还给贫困人群发放药品。医药名家张景岳在《方剂学》中写道:“世人趋鹜鹤年堂”。
窗体底端
老北京流传一句歇后语:“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这话有二层含义:一是刑场就在鹤年堂药店门前,二是鹤年堂曾自制“鹤顶血”—实际上是一种麻醉药。服下此药,周身麻木,疼痛不觉。行刑前,犯人家属给狱卒使钱,狱卒将“鹤顶血”交犯人服下。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行刑前,当时的掌柜王圣一对“六君子”十分敬重,从坛中取出“鹤顶血”分发“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阳下肃然而立,并无一人接受。“六君子”尽管政见不尽相同,但在死亡面前都表现出了镇定和凛然。
菜市口的鹤年堂还与甲骨文—中华民族四千年文明的源头的发现也有最直接关系。1899年夏,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清政府南书房翰林、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疾使家人去鹤年堂抓药。有一味“龙骨”须捣碎后煎服。捣碎前,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纹缕清晰的似商代青铜器铭文样的手刻符号。当时,他已历时19年写成《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二书,凭他在金石文字方面的造诣,他知道自己正面对着一个伟大的发现。他一面找到琉璃厂清秘阁古玩商孙秋帆、刑部主事孙诒让共同论证;一面遣家人再至鹤年堂,将店内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耕地耕出来的龙骨尽数购空。王懿荣又向其他药店搜求,一年之中购得甲骨1500片。在近代史中,是王懿荣最先认定了甲骨文;最先把甲骨文断代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