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814):富国街祖大寿故居

标签:
祖大寿富国街祖家街大桥胡同明末清初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祖大寿故居位于西城区富国街3号。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名称为西城区富国街3号四合院。
富国街3号
富国街
中国网引2010年5月19日北京晚报《北京祖家街及祖大寿的传奇》摘录:
在西城区的赵登禹路与平安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南面,有两座标有祖家街站的公交站牌。祖家街这个地名,从清代起已经三百多年了,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祖家街改成了富国街。
祖家街东起赵登禹路,西到育幼胡同,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明代时属河漕西坊,东口河漕上有南大桥通东面鸣玉坊的武安侯胡同,即现在的西四北八条,胡同因大桥得名为大桥胡同。这条胡同的改名之日便是当时国家政权改朝换代之时。明朝末年,北方的后金逐渐强盛,屡犯明朝疆土。明朝内部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祖大寿降清时,清朝统治者还没能完全击败明朝军队。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清政权恩威并施,许以降将高官厚禄、宅邸田地。清定鼎北京后,赐宅祖大寿于大桥胡同,胡同遂更名为祖家街。顺治十三年(1656年),祖大寿死于祖家街的府宅,他在北京生活了十二年。他死后,宅邸改建成祖家祠堂。
祖大寿,辽宁兴城人,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
天启二年(1622年),祖大寿任广宁巡抚王化贞部中军游击。广宁之战,明军被打得大败,努尔哈赤占领了广宁,祖大寿等败走。孙承宗和袁崇焕修筑城墙,祖大寿负责宁远城工程,将城墙加高增厚,加强防守功能。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大军再次来犯,并亲自率众攻打宁远城,被守城的祖大寿的将士用大炮炸伤,大败而退的努尔哈赤不久后伤重不治,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军复攻锦州、宁远,又被明军打败。祖大寿此役立下战功,被袁崇焕提升为前锋总兵,驻防锦州。
崇祯二年(1628年),皇太极打锦州、宁远不下,便改变了战略,于率十万大军从蒙古方向攻入长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当时,明朝军队主力都在关外布守,袁崇焕急率祖大寿驰援北京城,并在广渠门外与皇太极展开激战。孤军深入的皇太极怕袁崇焕与北京城内外合击,不得不撤军而走,临走时布下反间计。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问罪,祖大寿既寒心又愤怒,率部东走,崇祯皇帝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之,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请祖大寿立功赎袁崇焕之罪,祖大寿应允。虽然后来祖大寿打了胜仗,袁崇焕还是被崇祯处死了,祖大寿只得回锦州前线防守。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趁城还没有修完,皇太极大军便将大凌河城包围。明军几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后金军击败。祖大寿的多次突围也没有成功。大凌河城被围了三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析骸而炊,又执军士之羸弱者杀而食之。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向皇太极投降,并向皇太极建言: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但没想到祖大寿一回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清军。皇太极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城都未能攻克。辽东巡抚邱禾嘉探听到祖大寿降清的情报报告给朝廷,崇祯皇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这反倒让祖大寿寝食难安:皇帝多疑,刚愎自用,怎么会轻易放过自己?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均借故推辞,始终坚守在锦州城里。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极再次将锦州团团包围,而且围困了整整一年,祖大寿粮绝援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终于降清。
祖大寿故宅现为富国街3号,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门墙上嵌有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大门柱旁悬挂着北京市第三中学的牌子。雍正八年(1730年),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在此开设,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1912年,更名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这座四合院是清代官宦宅邸的典型布局,中轴线上排列有府门、过厅、正厅、后寝祠等主要建筑,附属建筑分列两侧。1913年至1918年,著名作家老舍在此就读。1950年,学校改为北京市第三中学。1995年,在老舍夫人胡絜青的支持下,学校将老舍曾经上课的教室改成老舍陈列室,展出老舍的珍贵照片和文集。富国街3号四合院建筑现保存完好,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三中在学校扩建时,将新教学楼建在祖大寿祠的西侧,即原来的西跨园和花园处。
有关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