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898):读法源寺石钵图

标签:
读法源寺石钵图游未名湖图散步荷塘图想象夕月坛图登幽州台歌 |
分类: 北京瞬间思考 |
法源寺毗卢殿前常常人来人往。
有一天去,走到殿前大石钵及其底座仔细打量石刻的时候,突然有种异样的感觉:院子里安静下来了。
四周一看,进这一进院时的人都不见了,寂寥无人。
有的时候需要独处、静思。
就拿法源寺来讲:
唐代: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增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唐悯忠寺故址碑
宋代: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谢枋得抗元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颐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法源寺悯忠殿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又以琼华岛作为元大都的中心,在最高处建广寒殿,并令数工匠开采整块玉料精雕细刻制成了渎山大玉海,作为盛酒的酒瓮。玉海成器于至元二年(1265年),高 70厘米,周长493厘米,重达3500公斤。墨绿色的器身带有白色花纹。周身雕刻起伏的海浪及海龙、海马、海猪……器形硕大。可贮酒三十余石。明万历七年端阳前一日,广寒殿倒塌,渎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运走,几经辗转,成了真武庙道士的腌菜缸。乾隆十年(1745年)弘历发现了流落于玉钵庵的大玉海,便“以千金易之”,新配底座后放在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原先承置玉海的双层底座还遗留在玉钵庵,乾隆皇帝在十四年仿照渎山大玉海的形制命工匠重新雕刻了一个大石钵放在了玉钵庵内的双层座上。1980年,重修法源寺时,将大石钵与原渎山大玉海的双层底座一同放置在了毗卢殿前。
在法源寺毗卢殿前,看清朝的石钵、元朝的底座,想起元朝的玉海、清朝的底座在不远处的北海;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想象煌煌大宋、盛唐的无奈与血腥,体会岁月的变迁。
继2月16日发《登方泽坛图》、2月21日发《游未名湖图》、3月5日发《散步荷塘图》、4月7日发《想象夕月坛图》后,再发《读法源寺石钵图》。一并纪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读法源寺毗卢殿前清石钵元底座图
读法源寺毗卢殿前清石钵元底座图
读法源寺毗卢殿前清石钵元底座图
读法源寺毗卢殿前清石钵元底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