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613):杨梅竹斜街沈从文故居

标签:
沈从文沈从文故居杨梅竹斜街酉西会馆银闸胡同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沈从文故居位于西城区杨梅竹斜街61号(原酉西会馆)。
有的文章介绍,现代文家沈从文的文学道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在杨梅竹斜街上的酉西会馆里,沈从文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从而闻名于世。我感觉未必准确,可能在这里有过酝酿,没有写于此地的确证。
忆翔鹤—二十年代前期同在北京我们一段生活的点点滴滴
沈从文
一九二三年秋天,我到北京已约一年,住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酉西会馆”侧屋一间既湿且霉的小小房间中,看我能看的一些小书,和另外那本包罗万有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却对未来充满希望。可是经常来到会馆看望我的一个表弟,先我两年到北京的农业大学学生,却担心我独住在会馆里,时间久了不是个办法。特意在沙滩附近银闸胡同一个公寓里,为我找到一个小小房间,并介绍些朋友,用意是让我在新环境里多接近些文化和文化人,减少一点寂寞,心情会开朗些。
杨梅竹斜街61号
杨梅竹斜街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馆
2015年6月2日北京支部生活《漂泊在北京的“外乡人”——沈从文故居寻迹》(墨林)摘录:
1916年,沈从文接受了长达8个月的预备役军训。1917年7月16日,沈从文离开了家乡,正式投身军旅,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长达5年。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生活素材,《边城》即由此写成。1922年岁末,他提了一卷行李,在北京前门车站下车,从此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沈从文初到北京,本来有姐姐、姐夫可以投奔,不巧的是他们当时正准备回湘西,只给沈从文留下了两床棉被。位于前门外杨梅竹斜街61号酉西会馆,管事的是沈从文一位远房表哥,他得以搬进会馆白住。他的姐姐和姐夫虽没给予物质资助,但送给他一句很受用的话“既为信仰而来,就要坚守信仰,因为除此外你一无所有”。正是这句话支撑着他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沈从文一心想去大学读书。只有高小文化的沈从文,未能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只好放弃愿望,在北大旁听,开始自学。每日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便是佳肴,走出会馆,直奔宣武京师图书馆,两点一线。入冬,气温骤降,他仍薄薄单衣苦寒读。《笔记大观》《小说大观》《玉梨魂》,还有《史记》等相随左右。那时,他也尝试写点小稿,本想换取三五元稿费,奈何挣钱不得,却招挤兑。每次去报社,门房都要索取一两毛钱小费,也许因为他太寒酸吧。那些日月,沈从文是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
因会馆只提供乡友暂时居住,沈从文不得不另做打算。在农大读书的表弟帮助他搬进了银闸胡同公寓,这所公寓毗邻北京大学红楼。红楼附近公寓众多,栖居着各地学子。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北大校门向所有人开放,沈从文顺理成章的成为不注册的旁听生。国文、日语、历史、哲学课等,这份权利与自由令沈从文欣喜若狂。
1924年12月,沈从文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1925年至1927年,他的作品频繁见诸于《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1926年他的小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福生》《更夫阿韩》《堂兄》《黎明》《哨兵》《十四夜间》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大致170余种。
沈从文故居介绍文章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