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551):嵩祝院北巷清嵩祝寺及智珠寺

标签:
嵩祝寺及智珠寺嵩祝院北巷历史文化章嘉活佛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嵩祝寺及智珠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
嵩祝寺的前身原为明代的番经厂、汉经厂所在地。北京市文物局网站介绍:地址是东城区嵩祝院北巷。保护理由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为蒙古活佛章嘉胡图克图在京修建的宗教场所,名嵩祝寺。寺院规模宏伟,建筑轩昂。其西部与智珠寺毗邻,原有古建大部保存。
我到嵩祝院北巷时发现,北巷全是围墙,文物保护标志牌挂在围墙上,很疑惑原因。特别是发现山门在南边的时候(南边也有文物保护标志牌)。
嵩祝寺及智珠寺,嵩祝院北巷
嵩祝寺及智珠寺,从西侧看
嵩祝寺及智珠寺,南面
查资料:嵩祝寺的前身原为明代的番经厂、汉经厂所在地,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经典之所。明万历年间的宰相张居正,在《番经厂记》中记述了番经厂的创办经过:番经来自乌思藏,即今喇嘛教。明成祖时,番经厂与汉经厂并列。后建置倾毁。明穆宗曾命司礼监对之修葺,工程未完穆宗去世,神宗继位后,慈圣皇太后下令继续修葺完成。番经厂,主要念习西方梵呗经,并专门印刷喇嘛用的蒙文、藏文、天竺文经卷,收藏明版藏文《大藏经》。每遇皇帝的生日、元旦等节日,番经厂内官要于英华殿作佛事。汉经厂,主要念习释迦牟尼诸经,并专门印刷和尚用的汉文经卷。明代官版古籍《永乐北藏》,又名《北藏》,始刻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完成于1440年(英宗正统五年)。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汉经厂。
清初,蒙古准噶尔部屡次东犯,当时驻长城古北口的总兵蔡元就此曾上奏朝廷,请求修复损坏了的万里长城,用以抵挡漠北蒙古族的入侵。康熙皇帝曾感慨:“万里经营到天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此时,康熙心中已明,万里长城并不能抵挡得住蒙古骑兵的铁蹄,宗教是安抚人心、民族和睦最好的办法,因此开始大量兴建喇嘛寺院。康熙四十年(1701年),蒙古各部在多伦诺尔会盟后,藏传佛教转世活佛二世章嘉阿旺罗桑却丹(第一世章嘉出生于张姓之家,原称张家,后改章嘉,与西藏的达赖、班禅齐名),被康熙皇帝封为多伦诺尔扎萨克达喇嘛。1706年,又被康熙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管理北京地区的喇嘛教事务。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叛清事件,雍正特命清军统帅年羹尧寻找到幼小的三世章嘉若贝多杰,护送来北京。次年,三世章嘉移驻嵩祝寺,举行了坐床典礼,并进宫与皇子弘历(乾隆)一同读书。三世章嘉,一生多次以大活佛与朝廷特使的身份,奔波于大漠南北、雪域高原参与解决重大的民族宗教问题,功勋卓著。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嵩祝、法渊、智珠三寺在明代番经厂、汉经厂旧址上全面改建完成并命名。从此历代章嘉活佛均以嵩祝寺为驻京总部,凡是蒙藏地区及北京的宗教事务,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事宜,多依赖于该寺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