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书画(5-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标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十大书画石渠宝笈武英殿 |
分类: 十大书画和历史传承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十大书画系列记载自己见过并评价为“最精品”的中国书画作品,准备将要记录在这一系列的作品总数在20件以内。
网上有“十大传世名画”、“十大传世书法”之类,似乎权威性不强。
第五件作品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2015年秋,在石渠宝笈特展武英殿展区看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我在《北京瞬间(65):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北京瞬间(68):清明上河图的三问》有过介绍。这次为保持十大书画系列完整性,重新进行了整理。
清明上河图邮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欣赏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欣赏
(图片来源: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 设色
纵二四· 八厘米 横五二八·七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宝笈三编
(图片来源: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北宋末年),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研习绘画,供职于内府翰林图画院。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记载他“性习绘事,工于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是图无作者款印,据尾纸金人张著的跋文,作者是张择端。
作者以长卷的形式描绘出北宋汴梁城的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市俗风貌,有城外郊野风景,有漕运枢纽—汴河及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
图中共计绘人物约六百名,牲畜八十余头,房舍三十多栋,树木百余棵,繁杂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节进行组合,结构严谨而紧凑,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卷中许多场景为《东京梦华录》《宋史》等史籍所印证,因此,它除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真实地描绘了北宋民间生活的各方面,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宋代的经济、建筑、交通、服饰、习俗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此图流传有序,在宫廷与民间历经辗转。它最初收贮于宋徽宗内府。北宋灭亡后,此卷流落至金邦,成为私人藏品。元朝初年,被统治者纳入内廷。明至正年间,它由宫廷又转入民间,后被奸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所藏。隆庆年间,它重新被官府收没,第三次归入宫廷。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大太监冯保巧用伎俩获得此图,并将它带出宫外。清乾隆年间,它被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死后被抄家,此图卷遂进入清宫,藏于延春阁内。逊帝溥仪时将此图卷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一九五七年,回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此图尾纸有张著及张公药、郦权、张世积、杨准、刘汉、李祁、吴宽、李东阳、陆完、冯保、如寿等十三家题跋。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著录。(李湜)
故宫网站藏品栏目介绍: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
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清河书画舫》、《庚子消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著录。(完)
2016年上石渠宝笈特展网站的时候,发现《清明上河图》画作中题跋部分没有了。卷首多了一部分,附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