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14):明代北京城墙牛到何种程度

标签:
北京瞬间明城墙北宋大相国寺平则门石抱框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明代营建北京城历时200多年,大将军徐达、工部侍郎王卺、太监阮安、成国公朱勇等都曾主持。在元大都基础上,北城墙向南退了一些。现在保留下来较完整的元土城遗址,正好是退出来的部分。今天北京城格局的形成,在明朝。
明朝初期营建北京城示意图,首都博物馆
现在的阜成门在元大都时是西南门,叫平则门,明初原名平则门仍保留,正统四年(1439年)更名阜成门。
“平则门”石额,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五月,高83、宽 127厘米
明代北京城墙牛到何种程度?看看填充物就知道。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挥金如土?
填了北宋大相国寺针灸石壁堂之物针灸穴位碑残石。
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注释:针灸穴位碑残石。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高200、残宽52、侯27厘米。王惟一刻石。北宋大相国寺针灸石壁堂之物,后为北京明代城墙填充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铁工程出土。
针灸穴位碑残石,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
填了太子戏莲石抱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注释:太子戏莲石抱框。元(1271-1368年)。上截残短,残高233、宽29、厚28厘米。“太子戏莲”是自宋代以来比较常见的图案之一。雕刻了三个“太子”。上世纪6、70年代北京城市改造工程出土,该石刻曾作为明城墙填充物。
太子戏莲石抱框,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
填了凤戏牡丹石抱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注释:凤戏牡丹石抱框。元(1271-1368年)。残高242、宽30、厚29厘米。上世纪6、70年代北京城市改造工程出土,该石刻曾作为明城墙填充物。
凤戏牡丹石抱框(左),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
填了刘道谦塔铭。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注释:刘道谦塔铭。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此塔幢为明城墙填充之物,20世界70年代北京环线地铁工地出土。
刘道谦塔铭,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原来以为城墙里面就是土、砖头和石头,原来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