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93):德胜门箭楼

标签:
北京瞬间德胜门箭楼315路城墙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一说起德胜门,好像第一时间想起的不是城楼,而是一个区域,或者公交中转站。
德胜门的主体其实已经没有了,留下的是箭楼。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1980年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胜门箭楼在 12.6米高的城台,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
箭楼展厅中有“德胜门”门额。查资料,由杭州名士邵章书写。清代将明代城门门额改为满、汉两种文字的门额。中华民国成立后,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下令撤掉满汉文的旧城门额,请邵章重写只有汉字的门额。北京城门陆续拆除后,这些匾额多已不存。
在箭楼上往城里眺望,还有点老城模样;往外眺望,已经高楼林立了。想起城外多年以前还是一排平房区,315路在其中南北小路穿行,中巴车大叫:“2元一位,有大座!”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剑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即现元土城遗址公园北段),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德胜门箭楼
从德胜门箭楼内向北眺望
从德胜门箭楼向南眺望
德胜门门额
德胜门箭楼平台
俯瞰德胜门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