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三国(19):后赤壁赋

标签:
三国后赤壁赋苏轼马和之赵构 |
分类: 寻访三国和古人 |
苏轼写出《后赤壁赋》后,有很多演绎的作品流传,可能是容易引起共鸣的缘故。无论是三国那一段历史,还是苏东坡的文字。
在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上看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细一看,实际上是三件《后赤壁赋》作品。
《后赤壁赋图卷》展出情况
(图片来源: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图片来源: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
(图片来源: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张若霭篆书《后赤壁赋》
(图片来源: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绢本 设色
纵二五· 九厘米 横一四三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乾清宫,八玺全
马和之(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绍兴(一一三一 — 一一六二)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善画山水、人物,用笔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高宗赵构和孝宗赵眘曾书《诗经》三百篇,每篇由和之绘一图相配,诠释诗意。
神宗元丰五年(一〇八二),四十五岁的苏轼被贬黄州,于七月和十月,两度夜游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赤壁大战之地,但苏轼借三国赤壁以寄怀古幽思,泄胸中块垒。此图绘江水浩渺,远山如眉,赤壁岩下急湍涌浪,一叶扁舟载客飘摇。马和之主要刻画了“登船而返”,“遇鹤”的场景,为《后赤壁赋》中承前启后的核心部分,既展现了苏轼的豪爽率性,又传递出道家仙寿出世的内在寓意,使观者见图而达意,是画家构图选景的高妙之处。画面清灵脱俗,动感强烈,笔触飞动潇洒,但法度细腻、严谨,体现出身为士大夫,兼备画中行家和文人士气于一体的独特绘画风格。人物衣纹为马氏特有的“蚂蝗描”,线条富于粗细变化。
此图无作者款印。画幅后另接绢,以绫隔水隔开,为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拖尾有张若霭篆书《后赤壁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