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65):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标签: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题跋北京瞬间 |
分类: 北京瞬间汉唐宋书画 |
2015年,在故宫武英殿前排了6小时的队,看上《清明上河图》。中午去排队,出武英门时已是华灯闪烁,这是印象最深刻的观展经历。
清明上河图展出情景(来源: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上图是故宫的网上展厅,很优雅,现实的现场人挤人。
故宫网站介绍: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清河书画舫》、《庚子消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著录。(完)
一是对题跋感兴趣。据说第一个题跋是关于画家和作品最可靠的证明,想看看究竟。故宫介绍说,这是十年来首次全卷展出,想看看最后的几个题跋长相。
首篇题跋:张著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注:1186年)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张著:金代官员,善书画,据刘勋《中州集》卷七中记:张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此题跋于金大定丙午(1186年),距北宋灭亡58年。张著是第一个在《清明上河图》题跋者。这段题跋是对张择端生平最早且唯一的记载。
清明上河图第一跋
图片来源: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倒数第三题跋:陆完
图之工妙入神,论者已备。吴文定公讶宣和画谱不载张择端,而未著其说。近阅书谱,乃始得之。盖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如东坡、山谷,谱皆不载,二公持正,京所深恶耳。择端在当时,必亦非附蔡氏者,画谱之不载择端,犹书谱之不载苏黄也。小人之忌嫉人,无所不至如此,不然则择端之艺其着于谱成之后欤!嘉靖甲申二月望日,长洲陆完书。
钤印三:陈湖,青泉白石,吴郡陆氏。
陆完(1458-1526年):字全卿,号水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吏部尚书。富收藏古书、画。
图片来源: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倒数第二题跋:冯保
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宝欤,宜珍藏之。时万历六年,岁在戊寅,仲秋之吉,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监事、司礼监太监、镇阳双林冯保跋。
钤印四:侍御余清,冯永享收藏书画记,冯保印,永享。
冯保(1543-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州(今深县)人。明代太监。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皇朝。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
图片来源: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最后题跋:如寿
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代无?独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物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鹭津如寿。
钤印一:如寿印。
鹭津如寿:有学者认为其为明末清初人。
图片来源: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清明上河图最后三跋
图片来源: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还是画作本身。看完原作才知道,印刷品不清晰是有原因的,原作本身就不是高清。有人认为反映的不是宋的盛世,而是宋的隐患。对画的看法当然可以见仁见智。看过一个画巨幅人物油画的画者的作品,将资助他的创作的人画进人群中。除去这种情况,每一个人物在画者心中似都是有原型的。回想起来,看画时朦胧中这些人物似乎鲜活起来,想起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人情冷暖、世间百态这些词语来,超越了画面。
录一些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网站《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画面,作为难得看画经历的纪念。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