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34):墓志书丹者高士奇

标签:
高士奇康熙纳兰明珠墓志纳兰容若 |
分类: 纳兰容若 |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著名学者。曾为纳兰容若墓志书丹。回答康熙关于为何纳兰明珠结党无人弹劾时说:“人孰不畏死?”。
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被授为詹事府录事。
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士奇被授为为中书舍人,入值内廷,康熙帝赐御书“忠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居大内“苑西”。
紫禁城南书房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
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山河一统。高士奇被授为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高士奇被迁移为右春坊右庶子,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且随驾南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读到三更,高士奇说:“皇上过劳,应该爱惜身体啊。”康熙回答说:“朕自五岁开始读书;坚持夜读直到今日,仍旧乐此不疲!”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纳兰容若病逝。高士奇为纳兰性德墓志书丹。
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
内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昆山徐乾学撰文
经筵讲官都察院左都御史泽州陈廷敬篆盖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钱塘高士奇书丹
纳兰性德墓志,首都博物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于成龙告发纳兰明珠、余国柱结党营私。康熙奇怪为何无人弹劾?高士奇回答:“人孰不畏死?”。康熙在乾清门宣布恢复“风闻纠弹之例”。
紫禁城乾清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弹劾纳兰明珠、余国柱。两人被革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再次南巡,拜谒明孝陵。高士奇随驾南巡。赐号“竹窗”,康熙帝御书“竹窗”二字赐予他。
南京明孝陵
十月,高士奇辞官归田,定居平湖。
有资料说,纳兰明珠罢官后,徐乾学、徐文元、徐秉义“昆山三徐”位显朝廷,与朝中汉大臣高士奇、王鸿绪等互相标榜,成为一个新派别。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九月,康熙被迫命高士奇、王鸿绪等休致回籍。此后徐乾学因被弹劾只得再次乞休。
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高士奇随驾。
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康熙第四次南巡。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相赐。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