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24):父亲纳兰明珠

标签:
纳兰明珠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父子纳兰容若 |
分类: 纳兰容若 |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育有三子:纳兰成德、纳兰揆叙、纳兰揆方。
康熙初年,纳兰明珠担任侍卫、治仪正,不久后升迁为内务府郎中。
康熙三年(1664年),为内务府总管。
康熙五年(1666年),任弘文院学士,开始参与国政。
康熙七年(1668年),纳兰明珠奉命与工部尚书马尔赛调查淮扬水患,查明清口为淮河、黄河交汇处,并商议修复白驹场的旧闸口,凿开黄河北岸河道引流。不久后,纳兰明珠被任命为刑部尚书。
康熙九年(1670年),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任经筵讲官。
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兵部尚书。
康熙十二年(1673年),皇帝到南苑晾鹰台巡视八旗兵,纳兰明珠提前颁布教条训练士兵,等到检阅之日军容庄严整齐,康熙因此非常赞赏他的才能。
康熙十四年(1675年),任吏部尚书。
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期间担任实录、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重要皇家著述的总纂官,不久后加封太子太师,权倾朝野。朝廷另一派为索额图。《清史稿纳兰明珠传》:与索额图互植党相倾轧。索额图生而贵盛,性倨肆,有不附己者显斥之,於朝士独亲李光地。明珠则务谦和,轻财好施,以招来新进,异己者以阴谋陷之,与徐乾学等相结。索额图善事皇太子,而明珠反之,朝士有侍皇太子者,皆阴斥去。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清史稿纳兰明珠传》:康熙初,南疆大定,留重兵镇之:吴三桂云南,尚可喜广东,耿精忠福建。十馀年,渐跋扈,三桂尤骄纵。可喜亦忧之,疏请撤籓,归老海城。精忠、三桂继请。上召诸大臣询方略,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主撤,明珠和之。诸大臣皆默然。上曰:“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因下诏许之。三桂遂反,精忠及可喜子之信皆叛应之。时争咎建议者,索额图请诛之。上曰:“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明珠由是称上旨。
康熙二十年(1681年)
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郑经病死,后嗣发生纠纷,郑经长子被杀,12岁的次子郑克塽袭延平王。福建总督姚启圣请求朝廷出兵进剿,纳兰明珠也认为应该利用这一机会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和明珠商议后,命福建总督、巡抚等人同心合力平定海疆。纳兰明珠指出总督和巡抚共同指挥会相互牵制,应由一人来统一指挥。康熙接受了明珠的建议,让福建提督施琅独自统兵进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遣使求降,清朝顺利收复台湾。清军占据台湾后,关于是否弃守台湾,内阁学士李光地等人主张弃守台湾,认为驻守台湾会加重朝廷财政负担,无利可图。施琅等人则坚决固守,明珠也赞同施琅建议,并最终得到康熙的支持。清政府此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从此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的直辖范围。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纳兰容若病逝。
徐乾学记载:太傅公失其爱子,至今每退朝,望子舍必哭,哭已,皇皇焉如冀其复者,亦岂寻常父子之情也。至尊每为太傅劝节哀,太傅愈益悲不自胜。余间过相慰则执余手而泣曰:惟君知我子,惠邀君言以掩诸幽,使我子虽死犹生也。余奚忍以不文为辞。
纳兰明珠府
纳兰明珠府外银锭观山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俄国谈判使团抵达北京,与以纳兰明珠为首的中方代表会谈。纳兰明珠义正严词地驳斥俄方的无理取闹,俄方最终同意撤出雅克萨的俄军。纳兰明珠与俄国使团的谈判为日后《尼布楚条约》签订创造了条件。
康熙二十六年冬(1687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官已被纳兰明珠和余国柱卖完。”康熙皇帝问高士奇:“为什么没有人参劾?”高士奇回答:“人谁不怕死?”十一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在乾清门正式宣布,恢复风闻纠弹之例。
乾清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使郭琇弹劾纳兰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康熙皇帝决意打击纳兰一党,随即罢黜纳兰明珠大学士,交给侍卫酌情留用。但没过多久纳兰明珠随康熙西征葛尔丹,随后官复原职,但此后二十年没有再被重用。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索额图因参与皇太子之争被圈禁宗人府,因饥饿而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纳兰明珠病故,康熙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纳兰明珠墓志全称《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议政内大臣前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公墓志铭》,志石及盖为111厘米x111厘米正方形,四周线刻回纹。王鸿绪撰文,1926年在海淀区上庄村出土。